形成唐代书法艺术繁荣的主因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政治和艺术发展两个方面来看。
从政治方面看,隋朝在统一中国之后,其最高统治者与南北朝时期的帝王一样,仍然重视书法艺术且有过之。唐承隋制,国学中亦以书学为必修科目,加置书学博士,学书日纸一幅,是“以书为教”。
更重要的是,唐代以科举取士,其选士标准曰“身、言、书、判”,以“楷法遒美”为四项标准之一,则是“以书取士”。
“以书取士”是继承汉代制度,“置书学博士”是模仿晋代制度,国学中设立书学科目为必修,实则始于唐朝。将书法艺术作为选士的制度化要求公诸天下,这无疑是书法艺术繁荣最重要的推动力。
唐代最高统治者对书法的好尚,是唐代书法艺术昌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一生武功文治,勋业卓著,中国历代帝王罕有其匹。
太宗对书法艺术也情有独钟,据唐无名氏《叙书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
广搜天下流散的王羲之等法书名迹,共得王羲之书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引韦述《叙书录》)且拓《兰亭序》以赐朝贵。
唐太宗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亲撰《晋书·王羲之传赞》。在此赞中,他用比较的方法,对汉代以来的书法家作了一番评述。认为汉代以前的书法家墨迹已经见不到了,而对魏晋以来的书家,如钟繇、王献之、萧子云等皆有微词,唯对王羲之推崇有加。王羲之被奉为“书圣”,与太宗的推崇有很大关系。
(唐)褚遂良摹本《兰亭序》
初唐时期的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都曾有临摹本传世,但这些临摹本都因临写的成分多,勾摹的成分少,而与王羲之的原本有一定距离,但也都被当时以及后世人视为墨宝。
褚遂良的临摹本所用材料为绢,故被称为“唐绢本”;欧阳询的临摹本原迹已不存,北宋时,因在河北定武(今河北省真定县)发现了欧阳询临摹本的石刻本,所以,欧阳询临摹的《兰亭序》刻本也称为“定武本”。
据说,在唐代,褚遂良摹本和欧阳询摹本都刻在皇宫内苑中,但民间很少有拓本流传,故当时每种拓本价值数万钱。因此,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兰亭序》拓本,又被不断地临摹刻石,再转拓流传,到南宋时,宋理宗曾收集到170多种《兰亭序》拓本。
南宋丞相游似亦收藏《兰亭序》拓本百余种,并以干支为序,每“字”10种,每种装为一卷,并亲写题跋,予以收藏,此即后人所说的“游相藏本”。
此后,《兰亭序》对于历代书法家、鉴藏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唐太宗推崇王羲之及其《兰亭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以上文字来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侵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