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小说围绕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位少年的成长与友谊展开。两人的起点都是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通过互相感知与启发,之后两人根据各自的天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纳尔齐斯继承了父性的严谨与理性,最终他成为一位思想家并继承了老院长的衣钵,成为修道院的新院长,而歌尔德蒙体内蕴含着母性的敏感与感性,他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了修道院,细腻的感知与在外流浪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位艺术家,最终他回归原点,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小说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父性与母性,代表着同一个体心中的两种矛盾心理——克制与享乐。小说讲述了他们在生活中与内心情感中的不断冲突,最后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统一的过程。
黑塞运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描述出了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德国作家、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877年在德国出生,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获得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热爱大自然,文章、诗歌写作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被雨果评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托马斯·曼认为,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
代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轮下》《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像是跟随歌尔德蒙在莽原、城堡、瘟疫、修道院中走过一生,从两手空空到累累行囊,再到心无挂碍。如果非用三言两语概括其主题,大约就是炽烈的爱情与荒芜的人生——「要是我终究还是知道了什么是爱,那就得归功于你。你是所有人中唯一我能够爱的人。你意味着沙漠中的甘泉和荒原里的花树。我的心没有枯萎,我的灵魂中留下了一个可以为圣恩所到达的地方。」像是跟随歌尔德蒙在莽原、城堡、瘟疫、修道院中走过一生,从两手空空到累累行囊,再到心无挂碍。如果非用三言两语概括其主题,大约就是炽烈的爱情与荒芜的人生——「要是我终究还是知道了什么是爱,那就得归功于你。你是所有人中唯一我能够爱的人。你意味着沙漠中的甘泉和荒原里的花树。我的心没有枯萎,我的灵魂中留下了一个可以为圣恩所到达的地方。」
# “你酣睡在母亲的怀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太阳与月亮,陆地与海洋,自身的反面与补充。思想家力图接近完满,方法是使世界与他分离,他们的故乡是思维,艺术家爱这个世界,并且对他进行再创造,他们的故乡是大地。纳尔齐斯最后的表白太惊人了…这是爱情啊…
# 粗砺说来就是个学者与艺术家纯洁CP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故事。
# 像你这一类人,天生有强烈而敏感的感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比起我们另外的人来,比起我们崇尚灵性的人来,几乎总要优越一些。
贰:
黑塞身在浪漫主义已经消退的时代。而他,是众人口中“最后的浪漫主义骑士”。因了这个名字,实话讲:在读他之前,我其实是为他心怀忧伤。
回到小说内容吧。
也许可以将小说分为这样三段: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修道院;歌尔德蒙在外部世界四处漂流的一生;歌尔德蒙最终返回修道院,与纳尔齐斯最终汇合,走向天国。
纳尔齐斯,这个通体散发理性之光的博学的智者,代表了理性,禁欲,父性的精神世界,而他毕生挚爱的唯一朋友歌尔德蒙,却是感性,放浪,创造力与美的母性大地的儿子。前者一生固守神学修道院,把自己浸泡于精神意志,献身天父;后者被纳尔齐斯点醒,找到,并不再压抑真实的自我,从而从修道院出逃,在一生放浪形骸的流浪中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雕刻艺术家。在这里不仔细评述这一对人物的迷人光芒,我想尝试说明的,是这样两个灵魂间友谊得以持续一生的方式和缘由——
可以看到,虽然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决定了日后毕生的友谊,然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实际上只有歌尔德蒙十四岁到十八岁这几年,以及他最后回归修道院的年老岁月——中间的间隔,无论是空间上的,精神上的,经历上的,都是完全彻底的不同和巨大沟壑,可是他们仍然是彼此灵魂深处的唯一的朋友!这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完美与不可思议呵!
而黑塞借他笔下的主人公之口,终于算是给了我们这些非浪漫主义时代的可悲读者一个答复:小说中,纳尔齐斯这个通达一切的智者,最终明白了为何他与歌尔德蒙能够如此长时间的保持珍贵的情谊:
真正的朋友之间,作用的方式是“比照”,是一种建立在同等基础上的互相参照——这不是陪伴,单纯的陪伴是低感官的;也不是较量,较量是有目的性的——而是纯洁的升华,是两个在比照中看见自己一切美好与丑恶、张扬与压抑的优秀灵魂的交互生辉。是的,交映生辉。就像两道从不同的山上流下的不同气味但同样甘甜的泉水。知晓对方在某处高歌着奔流,但永远不交融,除了在最后的尽头——他们一齐流入彼之江海,死亡,或者是重生。
一直以来我相信,理想的友谊包含三个要素:双方灵魂本身的高贵属性,以及这本性间的高互补程度,再者就是距离。只有当两股泉水都拥有高纯洁度时,才容易融合得不留痕迹,坚不可破;而完全相同的两片璧玉,没有可以互相弥补的可能,也至多会独自发光,不会相映成辉。。。。至于距离——其实在满足了前两个条件后,这最后的要素应该是自动实现了的。距离,是灵魂独立性的保证。而我之所以爱你,正因为你是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你自己。。。。。。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上帝赋予他们各自不同的天性和禀赋,在这基础上二人继而拥有了迥异的一生。他们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理想主义者。而这样的两朵精神奇葩,也许只有在那些已经飘逝的古老岁月中,或是在虚幻的文字中,才能彻底绽放。
这样想起二人的时候,仍会嗟叹。
这部小说,个人以为这是黑塞浪漫主义的代表作。精巧,充盈,感情丰沛又绝不放纵,规整而严密的语言折射背后货真价实的思想,而最能吸引他的喜爱者的,还是浪漫主义这个核心本身——它是一种气质,一种蕴含在通文各处的光晕,让人受到温暖的激励,以及最最诚挚的鼓舞。读罢会觉得胸腔中一直提着口气,似乎随时准备要屏息——小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到叙述的语气。而我能深深感受到,黑塞,凝结了浪漫主义气质的他,那种语气是自然而发的。是那种美丽磅礴的陈述语调选择了他,而不是他选择了运用那种语气来陈述。
叁:
根据黑塞的理解,人的存在可归为精神和感官两个部分,精神代表理性、道德和内心的宁静;感官则代表着放纵、热烈和无常的生活。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恰恰反映了人的这两种生活态度的两极。纳尔齐斯称自己为思想家,他学识广博,洞察世事,在不断与自己内心的斗争中获得宁静;作为纳的对立面,歌尔德蒙成为了一个艺术家,他纯真热情,积极地投身生活,在流浪漫游中,饱尝了人间的欢乐与痛苦。他一直在寻找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母亲形象,并试图通过艺术将其表现出来。
在这里,黑塞形象地阐释了真正的艺术产生的途径(歌尔德蒙),以及归依宗教思想的本质(纳尔齐斯)。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游离于精神和感官之间的。也就是说,他既是纳尔齐斯,又是歌尔德蒙,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制约。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精神向内拓展,感官则向外延伸,同时两种力量不断融合,调和,并努力去达到自我完善。黑塞似乎想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地了解你的心灵,并积极地投入生活,才可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作为一个文学家,黑塞一直在探索人类心灵的解脱之道。倒不如把这两种力量看作他内心矛盾斗争的产物。所以,在他看来,文学家是居于哲学与艺术之间的追求自我完善的那类人。当然他们也会时刻遭遇怀疑和痛苦,在作家笔下,永恒的幸福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这种超脱的人物,我只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人公阿辽沙的身上,可以看见作家理想中自我的雏形。
结局意味深长。临终前歌尔德蒙对纳尔齐斯说出了这样的话:“可你将来想怎样死呢?纳尔齐斯,你没有母亲?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也不能死啊。”纳尔齐斯坐在咽了气的朋友身旁,歌临终的这几句话,“像火焰一样,在他心里熊熊燃烧。”
黑塞安排了一生一死的结局,歌尔德蒙是怀着对母亲的憧憬,幸福地死去。而纳尔齐斯呢?可以想见,他此时的心情有如排山倒海,将对曾经的生活、价值的看法产生巨大的怀疑:尽管他生活得宁静而富于智慧,却又从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呢?歌所说的母亲象征着人间一切的爱与痛,生活的欢乐和艰辛。把歌当作知己,可见纳尔齐斯缺少的也就是这种献身于生活的爱。在残酷的生活面前,歌尔德蒙勇于向生活挑战,纳尔齐斯则是以自己的方式来逃避生活。由此可以窥见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人必须直面生活,并争取让自己活得充实,有意义,死时才不会留有遗憾。选择逃避是不行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敢于摆脱束缚,懂得及时行乐的像歌尔德蒙式的人物,最后却渐渐沉沦了。我想,他们并不缺少才华与魅力,只是如纳尔齐斯般洞若烛微的智者太少的缘故吧。
当然,《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个万花筒,它充满着哲思,诗意与扑面而来的生之气息。每个人读后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以上只是我在初读这部小说后的一些零散的感想。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