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的女孩A和女孩B在感情上遇到挫折的时候,问错了问题。
她们问的是“怎么办”,殊不知,正确的问题是“为什么”。
女孩A应该问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段关系”“为什么我会吸引到这样不付出只索取的男人”“为什么我如此恐惧被抛弃”“为什么我不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人”……
女孩B应该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一个爸爸一样的男朋友”“为什么她要反复确认对方的爱与肯定”“为什么不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为什么不能在关系中当个成熟的大人”……
她们发展出来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逃避内心那一团不安。如果没有在关系中,如果没有另一个人能安抚自己,就需要独自面对那一团——恐惧与焦虑。这是我们身体和情绪的一种感受,有一个熟悉的名字——不安全感。
恐惧与焦虑在人类发展早期是为了保护我们不被野兽吃掉,从而进入“战或逃”的反应。但是在已经不用担心被吃掉的今天,这种不安全感为什么还是反过来控制了很多女孩的行为,让她们远离了幸福呢?
我们观察一下那些容易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女孩们,就会发现,她们并不是完全没有不安,只是更有弹性和韧性,并且有着敏锐的觉察力,能够在觉察到自己不安的时候把自己调整过来。从而在行为上把“自动反应”变为“主动选择”,有把握住幸福的能力。
那么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呢?
从中医的视角来看,很多疾病可以解释为“阳气不足”所导致,而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比较低,不安感很强,也可以用类似的解释——“爱不够”。因为缺被爱的感觉,所以一直在心理上处于饥饿的状态,所以在面对看起来可以依靠的关系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的“扑”上去。
这种不安形成于一个人的成长早期,比如从小的经历、原生家庭的模式、父母教养的模式等等,是从过去的经验而来,与当下的事情并没有多大关系,却投射到未来。因素复杂又具有个体的特殊性,所以要在这里强调:单亲家庭不背这个锅。很多安全感缺乏的女孩来自于看起来非常幸福完整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很多是心智健全情绪稳定。有时是很小的动作:比如一个从来不好好说再见,都是偷偷跑去上班的妈妈,刚开始孩子会大哭,后来慢慢就不哭了,并不是这个孩子已经习惯,而是安全感和确定感已经被破坏殆尽,绝望了。
要想逐渐找到内心的安定,找到自己情绪按钮和安全感缺失的来源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意味着已经把伸向外部的手收回来。
如果不收回来呢?当又感受到这种隐隐不安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我换个工作就好了”,换完工作后又会觉得“找个男朋友就好了”,找到以后相处的不愉快,“换一个人就好了”,但其实,换几个人都不会好。当这样的人有了孩子,孩子就成了找回内心安定最大的工具——而且不会跑也无法更换,我们就看到了疯狂控制孩子的母亲——比如最有名妈宝男朱雨辰的妈妈。
幸福这两个字简单又困难,如果能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就会逐渐掌握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但如果只想躺着等天上掉馅饼,那么幸福永远是短暂或遥遥无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