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书摘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书摘

作者: 霎予需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23:57 被阅读38次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书摘

袁世凯作为一位贯穿中国近代发展的重要争议性人物,完全可以通过它把中国近代政治史串联起来。袁世凯的第一个知己是吴长庆,第二是李鸿章,第三四是荣禄和李鸿藻。

早年袁世凯师从张骞(民国状元创业实体经济),学习文学。

青年时总理朝鲜军事外交事务,周旋于俄、美、日多国之间,多次镇压兵变。此时的清朝国力尚强,容得下他在多国面前肆意妄为。而后期的清朝,国力国威大减,日本趁机发兵入朝干政在所难免。由此映射出,中国当时在国内国外的角色、心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体受到质疑。就好比股市跌停了,却还是没人在意金融泡沫、实体经济发展畸形,依旧听信谗言任人蛊惑。

袁世凯回国后,训练新军,那时候募兵是既要上面有人罩着,又要有钱撑着的。可见当时的国民整体社会思想意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加接受西方的一些思想意识,政体发生了细微变化。平定各地方叛乱的过程,就是皇权松动,政体质变的过程。袁世凯平定义和团后按规矩削权,然而皇权的削弱导致袁世凯依旧牢牢地把握住兵权。就好像汉末董卓一样。

孙中山组织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当时国内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只是在国际上有比较好的影响力。在中国各地的影响力远不及各地的军阀,更别提北洋军阀袁世凯了。

袁世凯的称帝梦做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得到英法的默许,中国各地的军阀也同样各具实力了,日本的侵略计划也更加完备了。袁世凯作为北洋文武的总首领,段祺瑞、冯国璋是武的柱石,徐世昌是文的柱石。就徐世昌而言,做一辈子袁氏的国务卿是好事,若要向袁世凯称臣,还要向他儿子称臣,那就太难了,面子上过不去。复辟的失败在所难免。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详细内容不得而知,涉及到的军政经济金融人事等等都颇具争议性,留待以后查证。

讨论国家政治改革的根本方针,凭着王阳明曾提倡的“良知”主义,没有不失败的。

清朝政府机关:一、内阁与军机处;二、吏礼户兵邢工六部;三、督察院;四、各省督抚。

得出以下结论:1一切权都在皇帝手中,没有一个机关可以宰制别一个机关;2无论甲机关与乙机关,就一个机关内部的甲人员与乙人员,都有互相监视、牵制的意味。名实相符的君主专制政治。

节选白莲教乱中的记述:

交战时以乡勇为先锋,汉人之绿营次之,其素称骁勇绝伦之旗兵在最后,贼军亦驱难民以当锋镝(di)真贼在后观望。

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皇帝颁布谕旨,将外国人通商口岸,限于广东一处。

律劳卑抵达澳门,英政府对于此种商务监督是希望和慎重的态度。其中是含有几分矛盾的,一方面要促进两国政府间交际关系,又要遵守中国的法令和习惯。而律劳卑的到来就是违反了中国当时的法令。

鸦片战争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最重要的就是国际社会的观念不同。欧洲一六四八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以后,形成了国际社会观念。中国,天下统于一尊的世界国家观念。其次是经济生活的观念不同。乾隆帝与英王的敕谕中有句话说: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惟其把互市看作一种柔远政策。再次,法律观念不同,其中“连坐”是中国的特色,漫无限制,当时欧洲人是无法理解这种现象的。

太平天国各种建置的概要,都是出于《周礼》《孟子》而以天主一尊、人人平等的宗教理念贯穿之。

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期中的变化不外两点: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中央失去把握之权。

西太后慈禧以一弱女子所依靠的就是全在道德上的名教影子,她本身是名教的罪人,但对别人却全恃名教主义的威力。用崇高的名位圈住权臣以抵御外敌。

李鸿章等人并非不想将更多学者派遣出国留学深造,但顾及到当时朝廷的固执保守,不能采取过激举措,只得以一些哄骗的言语上报朝廷,言曰:非师夷,而师于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zr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