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近代史上李鸿章的困境

近代史上李鸿章的困境

作者: 听风的YiLei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9:34 被阅读0次
    甲午海战的场景

    夜晚,捧着《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到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看着一行行中国战败的记录,我时而有怒其不争的愤怒与无奈,时而因为其中的人与事而湿了眼眶。那让我怀有复杂情感的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备受人们诟病的原因,是他曾经多次作为全权大臣与外国签署极不利于中方的不平等条约。他在中法战役期间两次代表清政府与法国签署条约的行为,已经使他被当时的人们所唾骂。然而当他中国遭遇外屈辱史上最黑暗的甲午海战的失败后,以年迈有病的身驱,坐在了与日本议和的谈判桌上,他已经再也洗不清“丧权辱国”的污名。

    李鸿章在中日战争失败后所签署的马关条约,让他一生的贡献与名誉都毁于一旦。

    有人说他是一个软弱的外交家,没有为清政府取得最多的利益,而是任日方宰割。

    让我们看一下中日谈判的时候,李鸿章到底处于怎样的境地,在这种境地下,能不能容得下他的“力挽狂澜”?

    事实上,当时的李鸿章虽然担负外交事实上的责任,却没有主持外交事务的全权: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以外的许多学士们,御史们、尚书、侍郎、督抚们,对于外交问题,差不多人人可以发言,人人可以出主张,外交的全权到底不知道在何人手里。日本只有一个内阁总理,一个外务大臣,只要对付国会一个机关。李鸿章既不是内阁总理,不是外务大臣,要对付许多不负责散漫庞杂的学士们、御史们以及其他的人,皇帝和太后也到底不知道谁的主张好。从问题发生到问题解决,一时一刻,千变万化,没有一个人今天知道明天如何行动,简单的说,就是自始自终无所谓方针。为什么不能有方针?就是事权不统一的原故。(《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163)

    既然外交事权的决定权不在李鸿章,那么他的签署也是慈禧大臣们的决定,他无力反抗不从。

    但是我们也还可以从军事上向李鸿章发难: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导人物,一手打造北洋水师的人,他的所有军事上的努力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呢?

    首先,大多数与他同时代的士大夫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洋”思想,阻挠洋务派的活动。

    左宗棠在福建设的造船厂,就差点被朝廷停止。

    李鸿章反对停止的奏语讲到:

    士大夫 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 于目前苟安,而遂忘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此停止制造轮船之议所由来也。(《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12)

    李鸿章已经发现当时是三千年来的一大变局,而一般士大夫还沉浸于“天下共主,四方朝拜“的大国幻梦中。他们推崇四书五经,贬低西方天文、算数、造船等学说,认为只是奇技淫巧。士大夫反洋人、反洋学的想法更像是夜郎自大的傲慢,李鸿章的洋务举措自然被他们视为异端,极力阻挠。

    其次,清朝政府自身的腐败风气,使得海军军备不足,质量欠佳。

    清政府的腐败发自慈禧,慈禧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将皇帝溥仪当作傀儡、偶像,打压肱骨之臣,提拔太监李英莲等近侍,率领他们出卖官缺。上行下效之下,政府机关的人员也多用贿赂以维持位置并升迁。而贿赂品的来源,不外乎刻扣军饷、私吞公款。同时,慈禧一心想要建造的颐和园的经费也使得军备的经费大幅缩水。

    当黄海海战时,至有两艘铁甲战斗舰共同只有三科大口径的开花弹;因此在大半日的苦战当中,中国战舰所发射的炮都是小口径的炮,大口径的巨炮皆闲搁不能作用;这又安得不失败呢?治愈中国自己制造的鱼雷,据严复所说,有用铁渣来代替火药装在里面的;这又安能守护海面呢?(《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162)

    最后,也是总的一点原因就是当时落后的政治制度限制了他的思想与行动。

    李鸿章希望能以学习洋务以救亡图存,主要是以军事与工业上的学习为主,但他没有看到政治、经济的改革才是中国崛起的良药。

    李鸿章的“短视”之处不仅因为他对国外知识所知较少,最重要的是他深受“名教”道德观的影响。真正的“名教”精神使得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假的“神权精神”,却让李鸿章在日本的侵略面前无计可施,只能对日本的要求一一俯受。

    但他还是为这次失败作出了一点贡献,第一个贡献是因为巧合,当他于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中抵日本马关后,日政府起初提出严重的休战条款,尚未成议,李鸿章忽被一日本小民小山丰太郎(一名小山六之介)所刺伤,日政府恐受世界各国的舆论所责难,才应允无条件休战(休战期限仅二十二日)。两方才在休战期内,成立合约。第二个贡献,则是李鸿章利用国际舆论的影响,使得日本不得不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他一面与日本磋商合议,一面将日本所提出的要求条款通知北京各外国公使,以激动各国的嫉妒心,引起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日本暂时无力抵抗,也只得服从。李鸿章一生“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仅于此略略发生一点效力。(《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160、161)

    最后不得不提一个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当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马关会议彼此应酬的闲谈中,李氏说:“贵大臣之所为,皆系本大臣之所愿为;然使易地而处,即知我之难为,有不可胜言者。”伊藤博文答说:“要使本大臣在贵国,恐不能服官也。”(语见《中东战纪本末》)日本已经进行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无政治上的改革,两者的政治风气、国民与政府的团结精神可以说是云泥之别。总而言之,李鸿章为清王朝的强大所苦心经营的一切让我感动不已,但也让我悲叹他的格局的局限,他痛心疾首仍不得不俯首签下不平等条约的困境,让我感受到了希腊英雄式的悲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近代史上李鸿章的困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ln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