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倪海厦伤寒论笔记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茵陈蒿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茵陈蒿汤

作者: 火帝养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7-27 17:18 被阅读0次

    伤寒论》第236条辨:“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原文解释】 阳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邪能够发越于外,故发黄症不可形成。若仅见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身上无汗,小便不通畅,口渴想喝汤水,这是湿热郁滞在里,势必出现肌肤发黄。主治用茵陈蒿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会发黄,对黄的定义,就是热没有办法外出。黄有两种,一种是阳黄,一种是阴黄。如果看到一种黄是黑黑的黄,颜色很暗的黄,那就是很危险的症状,这就是阴黄。只要是牵扯到阴,都是很危险的。阳黄也是黄,就是颜色很光鲜,亮丽的黄。肝腹水的黄那是阴黄。

    在经方里面讲到了黄汗,黄汗与这里讲的阳黄不一样,黄汗,张仲景也有治疗的处方。这里的阳黄是瘀热在里面排不出来。张仲景就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这是热越,不会发黄,因为有汗跑出来了,当然就不会发黄。

    如果是“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我们的阴经都是要到喉咙边,虽然有发热,只有头上出汗,身上完全没有汗,剂颈而还,脖子以下就没有汗,热停在里面。如果病人出现小便不利,渴引水浆,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我们的消化系统肠胃在中焦,当肠胃热的时候,正常情况汗发出去在表,热有泻掉了。由于有表邪固在表上面,热没有办法从表发出,就一直往上冲,就只有头汗出,当胃里的热一直往上冲的时候,就叫越热,当热越出去以后,中焦就空掉了。

    人的身体上是不会有空隙的,当热越出去以后,中焦空掉了,于是,湿就来补位。整个湿就会梗到中焦。正常情况,我们大肠气化出来的水到了肺里去的时候,肺是肾之母,肺里的津液除了主皮毛,主鼻孔以外,津液还会下降到肾里面去。肺的法象是天,天上下雨到肾脏,水到肾脏来清理肾脏,剩下的残水就从小便排出来。

    现在是上焦太燥热了,中焦湿很盛梗到,水一上去就下不来了,于是,就会出现小便不利。上去的水,但头汗出。肺里就会缺水,于是口渴。

    这样我们就知道,病人是有热,有湿,也有实。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上面是热,中焦是湿热,下焦是实。所以,有三个症在里面。经方是药简力专,因此,要开一个药来去热,一个药来去湿,一个药去实。茵陈蒿汤就这样来的。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蒿和栀子是等量,大黄在经方里面只有两个方在用,一个是调胃承气汤,一个是大承气汤。这两个地方,张仲景在用大黄的时候,用酒泡一下,所以,叫酒洗大黄。为什么要用酒泡一下,因为调胃承气汤和大承气汤里面有芒硝。芒硝是咸寒的东西,大黄用酒泡一下,就会比较温热,这样就不会伤到肠胃。其他地方都是直接用大黄,不需要用酒泡过。

    茵陈是专门去中焦的湿,大黄去下焦的实,栀子去上焦的热。因为是阳黄,茵陈蒿把湿从小便利掉,利出来的小便非常的黄。所以,茵陈蒿汤是去黄的专剂。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急性肝炎,都是用茵陈蒿汤来去阳黄,如果是失治没有治好变成了阴黄,病情就已经加重了,这个时候,就要根据病情来调整剂量和加减。

    茵陈蒿汤这三味药,先煮茵陈。当湿很盛的时候,我们要取药的味,药的味很重,后下是取药的气。由于湿很盛,所以,要把茵陈蒿先煮一段时间,把它的味煮出来,假如说用十碗水来煮茵陈,煮到只剩下六碗水的时候,再放入栀子和大黄,煮到只剩下三碗水的时候,就可以了,每次温服一碗。

    吃完茵陈蒿汤以后,排出来的小便很红,很黄,应该有这种反应才对。

    茵陈蒿在胖子或刚发病黄很盛的时候,可以开到五六钱,瘦人三钱就够了,栀子的量和茵陈蒿差不多,大黄约茵陈蒿的三分之一即可。 本方条曰:此方为治发黄之圣剂;茵陈蒿专治发黄,盖有解湿热及利水之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茵陈蒿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cr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