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说话是一门艺术,曾经的我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这门艺术,吃了很多哑巴亏。
小时候,特别羡慕伶牙俐齿的妹妹,觉得她不用做什么都可以讨尽长辈欢心,享受无尽宠爱在身。自己面对如此,却无能为力。
上学时,最困扰的就是与人交流,表达总是慢半拍,别人听来无趣,自己也是无趣。面对同龄人尚且如此,面对有威严感的老师就更不必说了,就觉得我是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可是天知道我内心多想说,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而已。
工作了,奉行用心就能出成绩的原则,掏心窝的做事,却被认为只管闷头苦干,人际交往不活跃,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恋爱了,总得很多事不必说、不必表达,行动证明一切,没想着,引发很多矛盾、冲突和误会,以至于即便双方在乎,还是以分手告终。
诸多的经历,都让我体验到,学会说话、学会表达,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为生活添姿添彩的事。刘墉这本《说话的魅力》更让我坚定是如此的,而且他还通过各个角度,帮助我们感受到这种魅力,读起来幽默、风趣,忍不住开怀畅笑,然后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的提高了说话水平,自然的get到这种魅力。
书中精华之处颇多,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这句:以关怀代替质问,以建议代替责难,以暗示代替直言。
001 以关怀代替质问
我自己是身有体会的,长辈与我们的沟通方式上,多数会用到质问的口吻,他们是关心、在乎我们的,但越是这样,他们说话的语气就会越苛刻。
简单的一句,“天冷了,记得添衣,别着凉了。“他们不会说,反而会说,”穿得这么少,想死啊,还不快去添件衣服。“
面对如此,总会特别的反感,一句话生顶回去,对方受伤,自己也受伤,就更影响了之间的关系。
002 以建议代替责难
亲密关系之间,说话就更容易过,总觉得不管怎样,对方都会理解自己的,所以就不会注意分寸。明明是为对方着想的,说出来的话,就是责难和指责,让人特别难接受。
希望对方可以陪自己看场电影,其实可以说:最近上影了一场什么电影,看剧情不错,想和你一起去看下。
但说出口的,会是这样:你都好久没陪我看过电影了,变得很以前不一样了,是不是怎样了……
然后引发一连串陈年旧芝麻之事,明明就是简单的看场电影,演变成批斗大会。
003 以暗示代表直言
很多人的表达方式很冲,会表示,反正我就是这个的个性,你爱听不听,老子就是这个意思,怼得让人特别不舒服。
他认为的直言不讳,分明就像把刀子直戳别人的心脏。
须不知,包了层糖衣有穿心莲,更易让人接受。
其实,与其说是学会说话,不如说是学会沟通、学会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掌握技巧,一方面是有颗换位思考、真诚为他人着想的心,对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也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会像注入了生命力的花,美丽而鲜活。
现在自己也明白了,与人沟通,关键不是自己说了什么,而在于怎么说、怎样的态度,真诚敞开自己,就不至于,不敢参与话题,不敢表达自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