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六年(1511年),担任翰林院编修的湛若水接到朝廷册封安南国王的任命,并被赐予一品大员的衣冠。安南即今越南,在汉代部分地区属于中国胶州郡。
正德七年壬申(1512年)二月,湛若水踏上出使安南国的路途。王阳明曾远涉贵州,知道长途远行艰苦,所以在为湛若水送行所作的《别湛甘泉二首》一诗,表达对好友的关切。
使团途经江西南安县,湛若水特意在这里停留一天。原来周敦颐曾任南安军司理,在这里创始道学。程颢和程颐又在这里拜周敦颐为师,从此专心圣学。后来,宋理宗赐匾“道源”,确认南安是“道学之源”。
当地官员希望这位出使的“真儒”能给学生们一些教诲。湛若水说:“孔子的道,就如观大海,我不知道有多大;就如观天空,我不知道有多高。心性之道难以听闻,但是文章是可以看见的,所以一贯。”
途经梧州,湛若水了解到梧州三府的官员之间有矛盾,于是他把驻梧州的总督、总镇、总兵请到总府谈话。总府是明代在各省区设立的军政机构——总督府、总镇府和总兵府这“三府”集中议事的地方。湛若水要求三府要多沟通,互相理解和体谅,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搞好一方。
正德八年(1513年)正月十七日,湛若水抵达安南。天朝使团来到,安南百姓自然载歌载舞热烈欢迎。当时安南整个都城的男女老幼都来围观使团,有打赤脚的百姓,也有带冠的儒者,舞龙的仪仗队、骑着大象的人在前边走,各种表演、仪式进行着,热闹非凡。湛若水记录在安南见闻的《交南赋》是公认的名篇,与董越的《朝鲜赋》开辞赋叙写域外风光的先河,被誉为明朝域外赋的“双璧”。
安南国王黎晭派人热情款待,安排天朝使团先在驿馆休息。在礼官择的吉日良辰,湛若水来到安南王宫,向安南国王宣读大明皇帝的诏书。之后在国宴上,黎晭得知天朝使者是陈白沙的弟子之后,就告诉湛若水说白沙先生在安南也很有名气,对茅龙体书法尤为欣赏。原来两广自古以来就和安南交往甚密,陈白沙的学术思想、书法、事迹都被传到安南。
湛若水认为,大明和安南看似山水有所不同,京师到此路途遥远,但是两国百姓头上都是同一个北辰星(既指星辰又指皇帝),希望了两国共享太平,四海一家。这是随处体认天理思想的发挥。
黎晭又让人送许多金银财物给使团,湛若水辞谢,说听闻古代赠人金的不及赠人言的,现在国王既给自己赠言,就无需赠金。已有赠言,又赠金,就变成亵渎。
正德九年(1514年)春,湛若水途经安徽滁阳县,听闻好友王阳明在这里讲学,于是前去探望。把酒言欢,王阳明得知湛若水顺利完成出使安南的任务非常高兴。湛若水把去安南途中的一些事情和自己写的作品讲给王阳明听,王阳明也告诉湛若水自己的近况。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夜论儒释之道。
春夏之间,湛若水回到京师。早朝时,他上殿复命,并把《交南赋》呈献给正德。正德喜好游山玩水,因此对湛若水表示赞赏。到此,出使安南的任务完满结束,湛若水回到翰林院供职。
注:本文内容摘自《大明真儒湛若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