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带了两批孩子去参加军事夏令营。这些孩子以小学生为主,也有一些初中和高中的孩子。
训练基地军事营,最大的特色就是让孩子们体验军营生活。军营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有要求。孩子们到这里,自然少不了各种训练。队列训练、军姿、拓展……举手抬足各有各的标准和要领。就连吃饭也是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非常详细的要求。我曾经数过,从集合准备开始吃饭,到饭吃到嘴里,教官会发出14个指令。尤其是经过的大半天的训练,孩子们早已饥肠辘辘,执行这些指令的时候,饭菜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那得有多大的意志力?教官在下指令的时候都是大吼,完成不好要么重做要么就是处罚,简单粗暴有力量。
开始,我觉得这也太严格了,孩子们受得了吗?会不会有很多孩子坚持不下来?两期营下来,结果是非常意外,孩子们不但没有一个掉队的,而且玩的非常high,最后跟教官的关系都是没大没小、依依不舍。
这让我非常的奇怪!
教官和孩子们我还发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经过一到两天的适应,我会问孩子们想家吗?大部分孩子的回答都是不想家,小部分孩子说想家。我问这部分孩子想家里的什么?又有多数孩子的回答是平板电脑、手机、零食、玩具之类的。当我最后问想爸爸妈妈吗?回答多数依然是否定。
一个个在家都是无拘无束的宝儿,一个很少离开过家的小孩子,在这么严厉的陌生环境之下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玩具、没有零食如此单调的训练和生活,为什么会不想家不想爸爸妈妈?
带着这份好奇我开始搜寻答案……
我找到了很多答案,诸如:新鲜、好奇、独立、挑战、成就感、团队凝聚力、适应能力、家庭氛围不美丽……,除此之外,我还有两个发现,这两个发现也许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一个发现:规则之下更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每个人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六大心理营养之一,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表现出控制、情绪不稳定、偏差行为等症状,而且会终其一生来寻找安全感。
军营里,纪律严明,是一个非常讲究规则的地方。为什么这些规则会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安全感呢?这些规则有什么特点呢?
指令清晰:怎么站、怎么走、饭怎么吃、碗筷怎么收拾,每一个动作,每一条指令都非常清晰。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孩子们很容易就明白对与错、好与坏。
提前训练:所有的规则和标准都会提前讲给孩子,并花时间训练,不会要求孩子执行没有提前训练过的规则。
对规则的尊重:规则至上,谁都不可以破坏,令行禁止。违反规则,教官即便是用简单粗暴的形式来让孩子们做到,那也只是对规则的尊重和维护,而不是发泄情绪,这一点孩子们能感受的到。
针对是团队而非个人:所有的规则,并非为某一个人制定,没有例外和特权。
前后一致,始终如一:就拿吃饭来说,第一天是这样要求,最后一天仍然是同样的要求,不会因为心情好坏而变化。孩子们的注意力方向是规则我有没有做到,而不是大人的心情,孩子们不用学什么察言观色。心情是无法预测的,而规则的始终如一让孩子们很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做成什么样。
这样的规则,孩子们不需要试探底线。规则之下,令行禁止;规则之上,尽兴发挥。孩子们在清楚的掌握规则之后就可以从容应对,没有迷茫和压力感,安全感自然而来。时间久了,这些规则变成了习惯,便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来督促提醒,孩子们自动自发就能做到。(当然,夏令营只有5天,时间有点短,能养成的习惯非常有限,如果是15—20天,那就不一样了)
相比之下,作为家长我们是如何给孩子下指令立规则的呢?
“看看你的屋子乱的?也不知道收拾,快去收拾收拾!”孩子收拾完了,妈妈一看,“怎么还这么乱?算了,就知道你弄不好,等你长大了看你怎么着,窝囊死了!”然后一边数落孩子一遍替孩子收拾屋子……收拾屋子的标准是什么,教过孩子吗?想让孩子养成整理的习惯,为什么还要替他去做?数落孩子的背后是对规则的尊重还是发泄情绪?
“把东西拿全啊,别上开课了又让我给你送这送那的”。东西怎么算全,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全?
“我们才刚刚出发,早着到呢,你这孩子老问”,早着到是什么时候到?
“你这孩子就没有时间观念”,什么是时间观念?训练过孩子吗?
“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等长大了发现孩子没主见,“你这孩子,怎么就一点主意没有?”到底是该听还是不该听?
情绪好的时候,孩子要什么都可以给,电视手机爱玩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玩具扔一屋子都没事。情绪不好了,什么都不行!
孩子玩手机不学习,妈妈着急把手机给摔了,爸爸偷偷又给孩子买一个。
不允许孩子玩手机,自己的手机却放不下;自己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催促孩子赶紧写作业;自己经常丢三落四,却不允许孩子因为粗心丢几分……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迷茫、不知所措、压力、家长的情绪、紧张、忽视、不被关心,没有安全感!就像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交通规则,或者即使有,但是每个路口要求都不一样,车水马龙中,你还能放心的走在马路上吗?恐怕整个城市都没有了安全感。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夏令营的孩子不想家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发现:一手是规则,一手是爱
仅仅是因为规则带来的安全感就让夏令营的孩子不想家吗?规则往往会让人感受到的是冷冰冰、死板、没有人情味,为什么孩子们到面对那么严厉的教官还是那么的没大没小,那么的喜欢?
带着这份疑惑我继续寻找答案
第二期夏令营的第三天,正赶上基地承接了一所大学近1000名新生开学军训,那阵势浩浩荡荡。相比之下,我们这个只有60多个孩子的队伍显的特别小,又都是小孩子,所以基地也就给了一些特殊照顾,让我们的孩子先吃饭,然后再让那些大学生进饭堂。大学生响彻山谷的喊完餐前的训导开始打饭。他们刚开始行动的时候,我们的教官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扔下馒头跑到孩子们中间……
原来,大学生打饭正好路过我们就餐的区域,虽然每桌只会派两个人打饭,但人流量已经不小了。教官担心碰着烫着孩子们就赶紧站起来指挥那些大学生从最边上走绕开孩子们的就餐区域。
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孩子喜欢教官,因为他们心里真的装着这些孩子们。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个别孩子闹情绪不吃饭,教官自己掏钱买方便面给孩子吃;发现煮鸡蛋不够,找饭堂理论给孩子们现煮鸡蛋,又挨桌给孩子们送过去;半夜11点还在宿舍外面值班,虽然每个宿舍都有生活老师;……
原来在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有爱的心。虽然这份爱的表达方式有些粗狂,但不妨碍孩子们感受到它。
自由活动的时候,一堆孩子们围着教官起哄要零食;没大没小的给教官起外号;这时候的教官不再是教官了,他们变成个孩子跟孩子们一起玩一起闹……
正因为这些,教官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变的非常亲近、没有拘束感。教官严厉的另一面是关心、在乎、轻松、自由、快乐。再次面对严厉,孩子们少了恐惧和抗拒,多了接纳和合作。
玩high了的孩子们“一手是规则,一手是爱”是卓越父母专业课上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如何去做,没想到军营中的教官把这句话诠释的淋漓尽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