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因为是“重读”,所以部分内容已经不会给我带来太大的震动,比如“要坚信自己的未来是这样子的”“要突破成本线,达到里程碑”等等。
这些我早已认识到并且在践行,所以再去分析没有意义。
所以在这里,我更侧重于写出自己这次看文章获得的新知,比如“突破成本线,达成里程碑,然后呈指数上升”说的是啥?
其实就是“量变到质变”。
达成质变需要积累的量其实就是“成本线”,而质变就是“里程碑”,在这里,成本线也好,量变也罢,都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说“知识”“技巧”“经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只有不断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实现“起飞”。
不管我们要认识某件事物、明晰某个概念,亦或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都需要看很多书,积累很多知识、经验、技巧,甚至还需要模拟练习、实战演练很多次,才能让我们在心理、生理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深刻领会这些道理,从而突破“成本线”,达成“里程碑”,而在达成“里程碑”之前,我们注定会各种碰壁和挣扎,我们有可能不知道该看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有可能看了完全相反的论述却觉得他们都有道理,甚至有可能会觉得自己作或者真的作了“无用功”,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攒够”,或者说,还没达到“成本线”导致的。
比如,我们想要搞懂投资,就要去看有关投资理财的书籍,了解那些成功的和失败的人都有哪些经验教训,了解市场上都有哪些可靠的、不可靠的标的,了解该如何使用投资理财软件,了解什么时候适合买什么时候应该卖··· ···而在了解之后,我们也需要花很长时间让自己心理、生理上适应,降低股市暂时的涨跌对自己投资决策的影响,去实践在书上和视频里看到的各种原则,去亲眼见识、亲身经历什么叫“靠运气挣来的钱全都靠本事赔光”,继续一步步的积累经验、坚持原则、掌握技巧,直到突破“成本线”。
再比如,我们想要笑傲面试考场,就要去听有关面试的课程,看有关面试的分析,了解面试是个啥、我要报考的岗位往年都考啥、各个题型怎么答、考场上如何拿高分··· ···在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之前,我们每次练习都会很痛苦,“我怎么又忘了分析原因了?”“完了,又说的磕磕绊绊”··· ···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练习之后,我们往往会在某次练习的时候突然发现,“握草,好顺畅啊!这还是我吗?”,“这个题我练过啊,起飞了!”这个点就是“里程碑”,就是突破“成本线”的重要标志,至此开始,一骑绝尘飞奔向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一句“量变到质变”就能说明白的道理,笑来老师又画图又用“成本线”“里程碑”等新鲜的表述呢?
在这里,只能以我浅薄的见解来进行分析:
1.这是笑来老师通过自己学习得来的“普遍适用”的结论,有很多的事例支撑。
在笑来老师后面章节的论述里面继续用到了这幅图,因为这幅图不只是适用于个人成长方面,更适用于亚马逊盈利、道琼斯指数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这个图标和表述是笑来老师通过积累和分析得出的普遍适用的结论,在正确性上没有问题。
2.要给予“新知”,知识的受众才会有足够的重视。
正如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中提到的:
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到令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忽视的地步。
我自己在学习和授课过程中常常遇到类似问题,明明是言简意赅的告诉了学生该怎么做、什么才能真正让他们得到提高,诸如“无他,唯手熟尔”“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和故事一遍遍的给他们讲,但很多学生就是觉得做不到:
老师,这些道理我们从小就懂,但是我一直都做不到啊!
反而当我借用笑来老师的表述和图片时,他们有个更直观的认识、更愿意努力了。
(当时我就觉得日了狗,特么的我说的话你们就不听,我抄的笑来老师的话你们就听了,能不能更扎心一点?)
可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否践行一个道理、承认一件事情、认可一个观点,不在于这个观点本身是否通俗易懂且正确,而在于这个观点或是观点的表述是不是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或者说,能不能让他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个“恍然大悟”的感觉很重要,只有这种时候,知识的接收者才能认可传播者,才不会有“哎,又是老生常谈啊”的抵触情绪,进而开始认可并且学习。
由此可见,笑来老师在写作课第二节中提到的“要给读者传递新知”真的是杀手锏啊!
其实,关于积累、“量变质变”等方面的道理还有很多表述,比如教员在《矛盾论》中就有详细的论述,大家的遣词造句、论述风格都各不相同,但仍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都能让人深刻的认识到这些道理。
同样的道理,经过不同的人大脑加工后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述,还都能说得清楚明白,只能感叹人脑的奇妙,也更让人对“牛逼”人士心生向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