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作者: KafkaG | 来源:发表于2017-04-26 11:44 被阅读17次

在前面的文章中曾讨论出王阳明的“至善”的含义:更加深度和广泛的一种善的意识形态,即包含万物最高善之标准的善。其实,在他的思想中“至善”是与“格物”不可分开的,他认为“格物”是达到“至善”要做的功夫。那么什么是“格物”那?

“格物”一词出自《大学》,常常与“致知”连用,即为“格物致知”,这四字在儒学的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大学》中并未给它解释,后儒对此有很多的注解,其中比较流行的当属朱熹的注解:“穷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它的流行在于朱熹的《四书》是属于官方授权的正统思想,且为科考的标准,但权威却并不见得很正确,后世怀疑的有很多,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很激烈的批评。

其实王阳明年轻时也是朱熹的拥趸者,甚至用他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然而直到晕倒也没有“格”出个所以然,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直到后来提出来自己对“格物”的观点:“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什么意思那?其实就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端正此心,去私欲,而达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心之本体即是性,心之作用即是心之本体的表现,尽心就是尽性,也就能穷究天理,从而致良知。他很推崇“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的观点,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性”——心之本体,参透到极致,就能体会到天地的根本道理。这看似很玄的说法,其实体现的是心占主体,本心为万物之源的思想,这也是王阳明的思想。所以在接下来他对“心”与“格物”的阐述中,他就能强调:“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在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这里他把“心”与“物”联系在一起,概括成了:万物由心而起,无心外治理亦无心外之物的思想。所以,他的“格物”也就很好的理解了:格物在于诚意,诚意在于意念,即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正,无时无处不在存天理。

王阳明把万物看做由内心起的思想值得商榷,但他“格物”在于内心的思想确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做万事,对万物,首要正己心,诚己意,方能成事。

扫描关注公众号:課書:

微信二维码.jpg

相关文章

  •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么? 格物的格是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致知的致是努力, 致知的知是明白。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 如何修身

    儒家修身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基础,诚意正心是结果。格物致知就是修...

  • 童子格物——诗文解读阳明心学

    童子格物 ——诗文解读阳明心学 试问童子可格物?世间谁人不觉知? 始自童子至圣人,格物...

  • 心想生: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01 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很多人认为“格物致知”是处理情绪的,“格物致知”只是个观察,“格物致知”只是在“觉”。...

  • 读书笔记(五)

    1、格物。《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朱注,至也;格物,穷极事物之理。 文人也要穷极事物之理,...

  • 读《王阳明全书》(8)

    格物致知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并不是要我们穷尽天下所有事物去格物。 曾国藩给出的何为“格物”?“格物,致知之事也”格...

  • 读《大学》008:格物致知

    原文: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做到诚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又要先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对于格物致知...

  • 2017-07-23

    《传习录》第三天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为善去恶就是格物,也就是说要做到“仁义礼智信”。...

  • 「悟道」&「物道」

    王善人说:格物,格物。所谓格物,就是找到“事物”内在的运行「规律」,顺着规律去做,就是「行道」,在没有真正找到运行...

  • 格物-好“名”之病

    《大学》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格物在首位,格物是格私欲,核心是发挥“良知”的能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ji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