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暑气似乎正盛,竟然已经立秋了。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不知道南方的朋友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一年又一年,谯郡的秋就是这样来得悄无声息,来得毫无痕迹。你只能在些许物的意味中去捕捉它。例如,深夜归来,或者清早起来,人行道上铺得满地的槐花,淡淡的,如此寂寥而又落寞。
春女思,秋士悲。“伤春悲秋”是中国文人深嵌在骨子里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古往今来,写秋的诗句那么多又那么美。无意中翻到了这首知名度并不太高的这首刘翰的《立秋》,这首简洁却回味无穷的绝句,开启了今年的秋声。
小乌鸦在院中聒噪了一会儿便飞散了,玉白色的屏风显得空空荡荡。躺在渗透着清新凉意的枕头上,手上团扇一挥,便是沁人的凉风。睡梦间隐约听到了秋风在万物缝隙间留下的萧瑟声,醒来却无处寻觅。走到门外,只见石阶上铺满了梧桐叶。抬起眼,但见一轮秋月。
说起“秋声”一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欧阳修那篇著名的《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听到了秋风在树梢间所留下的似波涛,似秋雨,似兵革的萧瑟声。但此处,“秋声”是诗人在梦中隐隐约约听到的,醒来却无论如何屏息静气都无法再次捕捉。但秋到底是来了的,门前的石阶上已经有梧桐落下的叶子了。
据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在宋代宫廷中,立秋这天要把盆栽的梧桐叶移入大殿之内,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唱到“秋—来—了”,一两片梧桐叶应声而落,昭告天下,秋天到了。“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因为这叶的衬托,头顶的月亮也和夏天不一样了。
一曲清秋,错付了多少韶华。记忆中每一首闺怨诗背后,都伫着一袭落寞的剪影。无论是追逐青云之志,还是被迫征战戍边,离人总是渐行渐远渐无书。而那些独守香阁深闺,时时望穿秋水的女子,却被明月锁了一世悲欢。
形影相吊的孤苦里,最难捱的是漫漫长夜的空虚。或许她们曾无数次在一梦华胥的幻影里惊醒,柔肠几寸,都绕了泪痕。晚风从燥热吹到微凉,江畔楼台却还不曾见过一叶归舟,只有残柳暮鸦陪她们一起憔悴,等来月色如水。她们轻蹙蛾眉,望着点点疏星,想起他们写的,大约永远无法再兑现的诗句。
千年青史,几人华发啊。她们叹了声,罢了。
倔强地抽泣了半夜的红烛,终究还是沉默了。澹澹星辉倾泻一地,只有梧桐疏影还在窗楹间兀自婆娑着,望着天明,数着归期。
一枕新凉一扇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