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家人出门看灯。转了一圈,都兴味索然。外子忽然侧身对他爸叹气:“找不到小时候过年的年味了!”老爷子默默点点头。
年味是什么?如今,连00后的孩子业已日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而早先的80后90后,只剩下满满的回忆杀。
细细想来,我倒觉得其实年味一直没有走远,每次一到腊月,就想起小时候外婆经常念叨的俗语: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如今,这些习俗只偶尔会挂在嘴间,却渐渐被更多人遗忘。
只是切勿忘了,那红灯笼下喜气洋洋的笑脸,那家家户户忙碌预备年货的那份欣喜,那大年三十合家团聚共举杯的美好祝愿……
点点滴滴无不属于“过年仪式”,也记载着我们很多美好而幸福的记忆。
虽然各地的风俗会有所差异,但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准备,我们迎接年的到来,同时也告诉自己,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短,年味也越来越淡:有时到了大年三十才能回家,年夜饭可以直接到饭店解决,你来我往的分发红包也觉得没有意思,年就这样越来越远了。
与过往的热闹欢欣相比较,如今过年正是缺失了一份独属于年的仪式感。
简友阿英姐姐曾晒过一份清单。我看得仔细,上面12道年夜饭,道道是精品;后面还有非常精彩的年夜活动,如别出心裁的除夕颁奖活动、有趣的才艺表演、“飞花令”,并且合唱了歌曲《我爱你中国》。如此周密安排,不可不说是仪式感十足,定会让人留下珍贵记忆。
仪式感,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家里贫穷或是富裕,与家人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总是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望,维系着人们对“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期盼,总希望着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节庆背后的仪式感,寓意着对文化的认同。从裹挟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民俗民风,无不承载着我们文明生生不息的愿景和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