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作者: 海挽天文化传播 | 来源:发表于2022-11-13 07:01 被阅读0次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及孔子对当下状况的道德标准,此外还记录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生动事件等。

    在上文品读了“阳货欲见孔子”,文中提到阳货来找孔子。

    阳货又名阳虎,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人。作为季氏的家臣,他把季桓子囚禁起来,甚至流放出去,从实质上掌控了鲁国的政坛。

    由于阳货做了家臣篡位的事情,他在齐国、鲁国、晋国口碑都不好,孔子更是排斥他。

    阳货想招揽孔子为自己做事,想见孔子,但是孔子不见他。

    阳货就想了个办法,通过送礼的方式来要挟孔子来见他。

    按照当时的礼法制度,孔子在收到礼物以后,应该登门拜谢。

    孔子不去的话,孔子就相当于自我违背“礼法”,所以孔子趁阳货出门后去,不料在路上撞见,如此就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继续下章: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注译:

    性:指人的本性

    习:学习,练习,习惯。(环境决定习惯)

    原文解析:

    孔子说:“人的原始天性是相近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后才会产生区别。”

    有感解读:

    中国人都熟悉这句话,是因为它入选了《三字经》。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相差无几,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生活习惯、所受教育、生存环境等社会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很大的区别。

    但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人特别喜欢强调先天优势,喜欢传颂天才的传说和故事,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弥补认知偏差。

    当一个人发现在同一件事情上别人做得比自己好时,如果有人告诉他,别人做得好是因为别人努力,他要想做得好,就不能什么都不做,也得努力。

    只要他努力,也能做得到。这时候他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感觉压力很大、不舒服。

    但如果有人告诉他,别人做得好是因为有个好爸爸,或者是因为别人是天才之类,他内心立马变得安定,并得出判断:我不行不是因为我不用功,是很多客观原因限制了我。

    孔子当时就看到了人的天资、禀赋、智商,这些所谓的本性是很接近的,正常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天资、禀赋更是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练习慢慢地会让不同的人拉开差距,“习”不仅仅是学习,还是接触、练习、熏陶,因而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

    这就说明,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塑造发生改变的。

    “习”分主动和被动,自己决定学好还是学坏属于主动,受环境影响潜移默化学好了或者学坏了则属于被动。

    每个人所接收的信息,每天练习的内容,每天被熏陶的氛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

    我们要更多地相信,能力的获得是后天的训练和努力的结果,而不应简单地把它归结为天赋。“这没办法改变”“这是因为遗传基因”……这类说法只能让你更加懈怠,不利于你进步。

    事实上,努力练习真可以改变命运。练习不仅包含知识在内,包括爱好,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等。

    继续下章: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注译:

    移:改变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有感解读:

    孔子说有两种人没办法教导。一种是上知(智)——最聪明的人、最厉害的人。一种是下愚——完全封闭的人。

    “不移”的意思就是改变不了他。

    孔子曾见老子时,想对老子谈礼、谈仁、谈智,完全说不动他。老子说:“以前讲那些道理的人骨头都朽烂了,现在你还在说这些。世界之所以这么乱,就是因为有那么多人讲智、仁、勇。”

    孔子将老子称为上智,面对老子,孔子无处使力。上智都有自己所领悟的道,无法改变。

    下愚是完全封闭的人,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一切事情全不听。他只是对自己所经历的,自我论证,自我循环。有时候,他们还很得意,会嘲笑那些一直在学习和成长的人。

    但这句结合上一章节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起来理解,似乎有些冲突。

    真的有上智吗?真的有人生下来就知道一切吗?老子这样的人究竟是一个传说,还是真的有这样聪明的人?会有人把自己划分在上智的领域,标榜自己“不移”吗?

    真的有下愚吗?真的有人愚到你跟他说什么都没用吗?电影里经常会有大反派,虽然本人很固执,但对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后也会很痛苦。现实中,很多穷凶极恶之人被抓后,表露心迹,也会对过往所作所为心存悔恨。

    因而我们不要轻易地用“下愚不移”放弃很多人。

    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是孔子发出的感慨,孔子也是普通人,也有喜乐忧愁。

    他也会有无奈的时候,从而偶尔也会说一些感慨,自我安慰一下。

    我们学习应当“君子不器”,懂得结合实际,要有发散性思维,从整体来分析理解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到把知识在实际中运用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op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