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因为环境养成的习惯不同,便相距遥远。
在我们瑞安历史上,有一位叫王金庚的人。他“耽于书画,花卉山水人物,无不神妙,隶书尤工。”与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交情很深,可谓是“性相近,习相近”。因此,在他们两人之间,有一段因书画艺术相契而建立起来的“书情画谊”。
曾任江山县教谕的蔡庆恒,这样描述王金庚为书画艺术的情形:“多君集古高于山,冥搜键户谢往还,十日坐欢模索靖,百金不惜购荆关。明诚金石阿瑛画,如入二酉窥嫏嬛。卧游万里破万卷,面灰气索只等闲。”
可见,王金庚对书画艺术是痴迷的。书法家汪廷汉说:“我很喜欢瑞安的晚清书法,都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如其中赵之谦来过瑞安,画了很多画作,尤其对瑞安书风的推动,其中尤以许苞受其影响最大,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在百年之前的瑞安,王金庚与赵之谦这两位书画界的名人,从相识到相知,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在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书情画谊”呢?
“钦赏蓝翎”
是真的吗?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记者曾多次寻访王金庚的后人。经过多方打听,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何光明透露,王金庚的曾孙王本青就住在市区第二巷。“王金庚的玄孙王镇胜是我中学的同学,我们的关系还很好。”何光明说。
于是,“关系很好”的何光明带着记者前往王家寓所。
正值阳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走在老城区的小巷子里。路旁有人打水、洗衣、晒被单,偶然间还有小商贩的叫卖声,这里透露出来的民俗风情,令人有时光倒转的感觉。
“对我来说,阿太的事情,已经没有记忆了。爷爷和阿爸也没有将阿太的故事讲给我听。”讲起曾祖父王金庚,王本青当即表示没有任何传承下来的故事。
瑞安人称曾祖父为“阿太”。事实上,“阿太”生活的年代离现在仅百年之遥,他在清朝还是这么一位有名的书画家,怎么连细枝末节的事情都没有流传下来呢?
看起来,现年88岁的王本青还很健康,按理也不可能会全部遗忘的。
王本青的儿子王镇胜介绍,父亲除了耳背,身体没有什么毛病。“他走路、上楼梯还健步如飞呢,不是他忘记了,其实是家里真的没有上太遗留之物。”
记者一时拿不准怎么办,倒是身边的何光明提了个醒。“家里还有一本老家谱吧?”
确实,王本青还收藏着一本王氏的家谱。不一会儿,他拿来了一本《王氏房谱,西二房》。据房谱上的记载,王金庚字秀峰,号云西,谱名为“植成”,记载为:“钦赏蓝翎五品,御直州知州。生嘉庆乙亥年九月十七戌时,卒同治辛末年六月初五申时。”
据此,王金庚的生年是嘉庆乙亥年,即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卒年是清同治辛末年,即同治十年(1871年),与其他记录中的一样。
但是,据记者手头的资料来看,王金庚为一介布衣。这与房谱中所说的“钦赏蓝翎五品,御直州知州”记载出入很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家中旧物,仅剩一口大水缸
事实上,在封建王朝,“钦赏蓝翎五品”的等级并不低。这些荣耀一般都设有功名匾,由皇上赐给各级官员或者有功之臣。牌匾记录着主人的辉煌与荣耀,往往都会被挂在一座府第的正门中央,供来往的客人及乡邻达人瞻仰。而在古代,人们还要对御赐的牌匾顶礼膜拜。凡经过御赐功名匾者,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示对皇恩的尊敬。
记者向王本青父子询问家里的旧物时,王镇胜告诉说:“在老房子里,摆设和字画是很多的。但经过‘文革’之后,就一点都没有留下来了。我记得原来在老屋的中堂,还挂着高祖的画容相片,自从房子新建之后,连他的相片也不知所踪了。”
摆设是家里的陈设品,也是“摆件”或“小品”。按王镇胜的说法,不用说连“钦赏蓝翎五品”的这样的功名匾,就连一丁点的能带给人回想与记忆的物件都没有了。
“现在,家里惟一能称为旧物,算是曾祖遗物的,也只有一口大水缸了。”王本青带着记者向院子里走。在王家的院子里,我们记到了这口荷花缸。缸的直径有1米多宽,圆口、鼓腹、平足,胎体厚重,通体施釉,缸体上雕花刻马,有破裂后修补的痕迹。
面对着王金庚的遗物,回溯一百多年前的某个时节。也许,王金庚正看着小荷花从初露尖尖角到绿盘舒展,那亭亭玉立的花影背后,是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出污泥而不染的形象,又给了他无限的思索。书法之余,不免也画它两笔,桌案上即有了个素洁美丽的顾盼。
岁月悠悠。现在,书画家的这方宣纸在哪里呢?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说的那些事
赵之谦是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书法家潘知山曾说:“赵之谦是一个艺术天才,他在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上,都是数百年难出的一个人。”
咸丰年间,赵之谦偕友江弢叔、丁兰叔(文蔚)来到温州。他看到王金庚的书画作品后,欣喜不已,极为赞赏。为了拜访王金庚,于是有了一段瑞安之行。
王金庚对于书画艺术的痴迷程度怎么样?才会使他受赵之谦所爱。曾任江山县教谕的蔡庆恒,这样描述王金庚:“多君集古高于山,冥搜键户谢往还,十日坐欢模索靖,百金不惜购荆关。明诚金石阿瑛画,如入二酉窥嫏嬛。卧游万里破万卷,面灰气索只等闲。”
可见,王金庚对书画艺术是痴迷的。据记载,一日赵偕江弢叔、丁兰叔联翩访王,王金庚时正在雁荡山游玩。于是,三人住孙锵鸣家,等待他的归来。如此盘桓数日,王金庚的名声大振。
赵之谦与王金庚两人相遇后,共同谈论画艺,交往十分密切。对于王金庚在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赵之谦在《章安杂说》有这样一段记载。
“画之道本于书,书不工而求工画,如小儿未离乳而先哺以饭,虽不皆受病,而瘠与弱必不免矣。古书家能画则必工,画家不能书必有市气。画家‘拙’与‘野’绝不同。‘拙’乃笔墨尽境,小儿辈握笔动则瑟缩,然瑟缩中书气能圆满,‘拙’故也。久而瑟缩者去,则偏佻浮薄,天质一变,后遂不能‘拙’矣……‘野’可顷刻成就,‘拙’则须历尽一切境界,然后能悟。‘野’是顿,‘拙’是渐。‘野’到‘拙’其途远,能‘拙’且不知何者为‘野’矣。王云西颇解‘拙’妙,而未能了然‘野’字之义。故书以示之。”
这里所说的王云西即王金庚。除此之外,相关的记载还有,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春,赵之谦做客温州。居永嘉(温州城区)、瑞安,其间曾任瑞安县军幕,画作有《铁树图》。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赵之谦自福建到温州后,有篆书临《泰山刻石》、《绎山碑》,另有一扇面书法作品,录诗二首,末记:“九月四日瑞安守城五日不寐,百感交集,戏得三诗,兹录其二,书呈月坡并以送别之,谨记辛酉十二月四日。”
在温州、瑞安期间,赵之谦赋诗如《风痴三首》、《瑞安署后》、《六月十八日自闽归温州舆中作二首》、《过分水关》等,诗见《悲盦居士诗剩》。
同治元年(1862年)的九月,赵之谦还作篆书一幅,临泰山刻石轴赠送王金庚。
这一年,正值赵之谦33岁。他当时客居在温州瑞安一带,在这里见到的新奇花卉和海产品,也一一写入画中,从而大大开拓了他的绘画题材。如《异鱼图》、《瓯中物产卷》、《瓯中草木图四屏》等等,都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杰作。
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在《温州文化的个性》一文中说:“赵之谦开海上画派之先河,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温州的这段生活对他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创新是特别重要的。”
或许,在赵之谦成功的背后,还有着我们鲜知的与王金庚相关的故事。
阅读背景
王金庚(1815—1871)字秀峰,号云西。道光、咸丰年间瑞安重要的画家,绘山水、人物、花卉及禽鱼、走兽,无不神妙,隶书尤工。叶茂钱收藏馆收藏其画《菊花》(绢)题戊申年(戊申在道光十八年,即1848),布局疏密有致,落笔一气呵成,笔力劲健。赵之谦对其画极为赞赏。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撝叔,号悲盦、无闷,绍兴人。咸丰举人,历任江西鄱阳、奉新和南昌等县知县,晚清著名金石书画家。他以金石书法之意入画,以大写意笔纵横驰骋,用鲜艳丰厚的色彩配合放逸的笔法,在中国画领域创造了崭新的面貌;篆刻以光洁胜,独步清一代。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记者林 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