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框架,定向积累。
有些人会推荐你大量阅读,有些人会让你模仿好的文章,有的人会让你先开始写,这都没错,都是对的,而且并不冲突。相比较而言,"先写起来!”可能是更加必须的,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件事,你才能理解其他做法的意义。
好,你已经开始写了,可你写的不满意,这该怎么办?
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满意?因为你“眼高手低”,即审美大于你的写作水平。
想一想,即使你再不爱看书,怎么也能见过过几十篇优秀的作品吧?上学时的语文教材,平时的阅读。甚至是平时听的音乐,看的电影,时装杂志都在无形中塑造你的审美。然而,你写过几篇文章?
你会不满意,是因为你看过了许多好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正确的感觉”,就好比喝过鲜榨果汁的人,再去喝勾兑饮料,怎么都不对味。但是,能喝出差别跟能做果汁是两码事,能看出好文章跟能写出好文章也是两回事。
所以,想提高写作水平,你需要做两件事。
1.让你的写作能力配得上你的“眼光”。
通过大量的写作、修改,写出起码你自己挺满意的作品。
2.进一步提高你的审美跟眼光。
于是你会发现,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你要不断经过这样的历程:我怎么写的这么烂——改——终于写的还可以了——啊?怎么这么烂——改——写的不错……
当然,某种程度上,这种历程永无止境。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并非永无尽头。你能走到哪里,取决于你的天赋。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天花板或者瓶颈的,也就是说,看似你要学习很多,但实际上,往往你学到一个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好比说有的人追求技巧跟形式的极致,那他把这点做到头,基本上就没什么可学的了。
或许你会说,我可不是这种情况,也许你真的不追求技巧,但也许,你只是还没发现自己的喜好。
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领域,能做到各项皆通的,寥寥无几。其中某些人各方面也不差,为何?就是天赋问题。一个人学习东西/高超的技巧,往往学到几个就会出现障碍,难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这时,他便需要跟自己的人性对抗,好打破这种障碍。然而,越学到后面,这种障碍越难打破,就需要从内在上去提高。
从武功角度来说,需要学习心法。
从一般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磨性子。打坐、读经、练字、长跑等等,都是为了磨性子。于是你会发现,很多大作家到了后来,都起码要做一件能磨性子的事。否则,终难成就大业。
不过,也许你没那么高的追求,我告诉你这些,是希望你不用怕。看似学海无涯,在有限的天赋下,学习是有边界的。
比如,鲁迅跟沈从文都是很好的作家,可你就是喜欢沈从文的调调,那鲁迅的东西,即使再好你也学不了太多。你自己会有意无意地挑选你感兴趣的作家,学着学着,你就会走到另一条路上去。这个过程中,你自然就完成了挑选的工作。
因此,不必怕。学习是有范围的。
回到更实际的问题,如何让你的写作能力配得上你的审美,起码能让现在的你自己看着满意?
搭好框架,定向积累。
你首先得把自己的框架搭好,例如,我要写几部分内容,写什么内容。随着你能力的提高,这个框架会越来越细,连你在哪里用什么手法、什么例子都可以设计。
框架的作用,一是让你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二是让你以后的积累能有个大致方向。
否则,你写多少文章,可能都跟白写一样。
有了框架,你就去写吧。
然后,按照你的主题,或者各部分内容,去找那些好的文章。推荐你先找层次差不多的人写的好文章,比如你是二十岁,最好也找二十岁的作家写的好文章。比如你是学生,班上同学的范文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容易模仿,能看得懂。
四五十岁的人写的东西,不光是水平跟能力,还有阅历,那些东西你没经历过,很难有体会。而且,四十岁往上的人,大多开始做减法,你显然是应该做加法的阶段,自然不适合。
找到这些文章之后,随便读,挑选出你有感觉有共鸣的部分。不必是整篇文章,哪怕是一句话也可以,数量也不用多,先找10篇左右。
然后,模仿人家的东西,并替换你原本的内容。
怎么模仿?模仿人家的结构跟骨架。
例如,朱自清的这两句话: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总结出三个要点
1.三个比喻写视觉
2.三个比喻得是排比句式
3.通感写嗅觉
那你就也按照这个模式,去写一句话。
你可以换掉喻体,也可以换掉本体,人家写视觉,那你用同样的句子写触觉。人家打通了嗅觉跟听觉,用听觉写嗅觉,那你既可以反写——用嗅觉写听觉,也可以打通其他感官。
最重要的是,别贪多,你能看出几点,就模仿几点。有些好东西,你看不出来或者不喜欢,也就别纠结了。说明确实不适合你,或者不符合你的水平。以后再说。
素材积累,更多是优化文章的每一部分。这件事做好之后,你可以看看人家的思路,再去积累思考框架,慢慢就能写好了。
总之,先打好框架,确定积累方向,再按照这个方向去积累素材并模仿,你会有所收获的。
想知道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念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