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网络上看到有一个旅居国外的妈妈分享的故事,她说,国外邻居家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邀请她的女儿参加万圣节派对,那天整栋楼的4岁以下的小孩都去参加了这个活动,大家一起玩的很开心。
派对结束的时候,她觉得应该送什么礼物给小男孩,以表示感谢。想了很久,也没想到什么合适的礼物,于是她就去问女儿的老师,想问问一般这种情况回什么礼物合适。
可是女儿的老师却反问道:“派对的主角是孩子,受邀请的是孩子,孩子们也玩的很开心,为什么最后却是你在准备礼物表示感谢呢?”
当时她就被问住了,就回答说自己教过女儿说过“谢谢”了,但是孩子还小,结束后送礼的工作只好自己代劳。
这位老师却说,我们家庭教育常常忽略了感恩教育,而感恩的孩子更容易幸福,也更容易去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
可是,感恩不等于教会孩子说“谢谢”, “谢谢”其实是非常容易的,而要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却不容易,这些就需要从小播种在孩子的心中。
这话虽是国外的老师说的,却也适用我们国内。
现在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教很多谦辞了,比如放学去接他的时候他会和妈妈说妈妈下午好,会和老师说老师再见,老师奖励糖果时,会和老师说谢谢,可是似乎也就是会说,其中的含义并不能真确的感受到,特别是父母在对他们教育这块。
比如说我儿子的幼儿园,有小朋友生日,小朋友的家长准备了大蛋糕,还有一些小孩爱吃的小零食,这些都是家长准备的,第二天基本上都是家长会准备好一些同样差不多的零食或者水果让小孩带过去表示感谢。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什么都是我准备好的,儿子只需要带过去就可以了,然后也教过他,记得要说“谢谢”,我想,这基本上是中国式教育的通病,只是教会孩子表面上的言语,却从不曾让他们体会过其中的含义。
比如说,在公园玩耍的时候,遇到一些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玩具给你的孩子,孩子说了“谢谢”后,就开始埋头玩了起来,而当别人的小孩也想玩你孩子的玩具时,你的孩子却是百般不愿,还需要你去游说一番,才不情不愿的将玩具分享给其它小朋友。
我们国内的父母大多都是保姆式教育,小孩的许许多多事都是父母操办,他们只需要参与就可以了,过程是什么样的不重要,所以他们很难感同身受的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反而觉得事事简单,没什么难度,他们都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在生活上失去了思考的乐趣的同时,还往往忽视了感恩父母。等到他们都将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的时候,家长就开始焦虑了,一直小心翼翼的教育着的孩子,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自己想半天也想不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后会将结果归结于基因问题,孩子本质太差,或者是认为上辈子欠孩子的,这辈子来讨债来了。
网络上有一句话,对待过去的态度是培养感恩之心得关键,而感恩可以让你学会欣赏当下的生活。
李玫瑾教授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总是有她独到的见解,她说:“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是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当我们为人父母,不要再走父母的路,做父母做过的事,让一切重蹈覆辙,在生活中,多让孩子参与,多去感受,多去体会,能从真正意义上去了解“谢谢”的含义,对于需要感谢的人,能发自内心的说出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