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我什么都不会让他学。孩子就快快乐乐的做孩子就行。”沫沫出生的时候,我爱人常这样说。原因是我爱人有两位妹妹,一个是学霸,大学毕业后拿着奖学金出国留学后来定居国外;另一位是学渣,为人大方爱交友爱玩耍,但家里条件及其好,以美术生的身份考入本科,但大四时却突然用功,雅思考过,自费出国留学。我爱人觉得女儿应该像小姑一样,该玩就玩,不用刻苦。但靠自己奋斗出的我,则不这么人,我认为孩子必须学点东西,而且父母要督促,要放眼未来,帮助孩子规划。
我和爱人常常讨论一个问题:学点东西和孩子的快乐真的是对立的吗?伴随着女儿的渐渐长大,我和爱人的思想日趋相同,他不仅认可了我的想法,而且还很超前。在培养女儿的问题上,他很有自己的想法。
重视女儿的语言、写作能力
无题
四岁时送到外语学校学习,跟着外教学习。家里每天放外语,不管听不听,其目的就是激发兴趣。但一年后外教课就停了,女儿的外语就被搁置了四年,但她一直对外特别感兴趣,总是要学习,有时带她去动物园,想起哪个单词就说哪个单词。四年级时,老公给女儿安排正式的外语课学习,无论是外语老师的亲和力还是知识口语都是相当棒,一对一上了一段时间,而后就和五个小朋友一起学习,每晚的语音作业成了女儿的最爱。
女儿对外语的兴趣使她学的也越来越棒,但语文功底则是学习好英语的重要一关。我们除了带女儿读书外,还的给讲内容。她四年级前读了很多书,爱的教育、绿野仙踪、西游记、、、、
研究表明: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就、人生成就的差异,是能够通过早期词汇获得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准确预测的。
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难以预判准确,但毫无疑问,无论是要表达思想还是要虚心求教,无论是要争取朋友还是要开拓视野,都离不开语言能力。
孩子能够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了一个了解世界的工具和渠道。孩子能够掌握好一门语言,就拥有了从周围世界获取资讯并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桥梁。
无题把教育孩子当做事业
孩子是我们的一幅作品,在孩子面前我们才有父母这个称呼,所以我们要把教育孩子当成事业,这一点有些人也许会觉得可笑,谁会不在意教育孩子这件事呢?而事实却是,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龙应台有位好友,好友的女儿心灵手巧,特别擅长绘画。小小年纪,就能几笔勾勒出要画的东西的特点。
龙应台劝好友给孩子找个好一点的老师,她朋友点头答应着,却一直没有在意。对孩子也得过且过,放任自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原来的特长和爱好渐渐消磨殆尽。不仅天赋没有发挥出来,反而身上有诸多的问题,变得很让父母头疼。
教育孩子,黄金时期就那么短短10年左右。父母有没有远见,在这个问题上,一目了然。
重视教育的父母,再忙再累,都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再苦再难,都会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再心疼,再不舍,都会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负责。
反观之,不重视教育的父母,更多的会考虑眼下的情况。自己是不是忙,是不是顾不上,孩子是不是会不开心。
注重培养孩子的格局
无题
有人问过演员孙俪,如果《甄嬛传》里面的甄嬛遇到了《芈月传》中的芈月,两个人斗法,谁会赢?
孙俪说,芈月应该不屑于跟甄嬛斗吧。
是的,格局不同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在意的事情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起点、条件差不多的人,最后也会因为格局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就像林徽因和陆小曼,同样是富贵人家,倾城之貌,同样是饱读诗书,才情兼备。但一个从小被父亲带着“放眼世界”,一个被家人宠着做“淑女名媛”,格局自然就有了差别。
所以林徽因的更多的是一种端庄朴素之美,她在意的是精神上的高度。交际圈中是政治学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文学家沈从文,大学者胡适,艺术史家邓以蛰,哲学家金岳霖……事业上是为中国建筑奔走呼号,参与设计国徽、抢救景泰蓝工艺、参与设计人民纪念碑。她的一生,漂亮,精彩,并且优雅得体。
而陆小曼则更多的是让人叹息。婚姻曲折不顺,饱受争议。才气无与伦比却沉迷牌桌。后期不仅经济上捉襟见肘,要靠朋友支援,身体上也无法脱离鸦片,每日吞云吐雾。
不能说两人命运全与家庭教育有关,但有远见的父母,确实会给孩子更大的格局。
无题
注意启发孩子的兴趣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父母也一样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
我爱人给女儿一步一步的设计着
五年级前是加法:滑冰、古筝、样样都上;
五年级,女儿的功课任务重了,适当了的选择了减法,业余的课适当减了很多,而却增加了科学课,机器人课,
中国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但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这样去做。而是会去启发孩子自己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自觉的爱上学习。用孩子自己的上进心,来引导孩子不断的完善自己。
杨绛先生谈到自己的教育经历时,就说自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杨绛先生说,“女儿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这种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的方法,其实是最有远见也最有效果的一种方法。
孩子为了分数、为了逃避父母的打骂而学习,也许会有所成效,但动力终究是不长久。但是如果父母先让孩子自己有了学习的欲望和想法,再去做引导和要求,就顺理成章得多,孩子的内心,也会更加柔韧、强大。
有句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父母更是这样。如果父母没有远虑,孩子必然有近忧。父母爱孩子,为孩子计划得深远,其实也是为父母自己的将来计划得深远。父母的远见里,藏着孩子未来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