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童话世界里的美好
现如今人们发表的文章多数会有评论,文章本身是正儿八经的,评论却是五花八门的。有一篇介绍人是怎样冻死的文章,说临死前的人会产生一种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热感觉,就会因发热难忍,脱衣脱帽,直至冻死却感觉非常温暖,脸上会无意识地浮现出满意的微笑,直到死亡……这本身是一些专业的科学知识,但是有评论却若有所思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时是微笑的。当然冷幽默也是不无道理,不过倒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原来是在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后来收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部分老师因此不悦,觉得三年级孩子读这样的童话太难了。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童话故事作为课文收入教材,具体编入哪个年级哪个单元,其承载的功能和定位是不同的,虽然一篇童话其本身的内涵,表达,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意义、教育意义是丰富的,也不是教师通过两三节课就能穷尽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经典的魅力,也要允许孩子们以后再来回读童话,并且相信他们会常读常新的。
关于留住童话的美好,我比较支持《奇葩说》里面傅首尔的观点: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童话是假的,这相当于一种剧透,快进了他的成长,不告诉是为了陪着他一起分辨和思考。童话是虚构的真实人物,是虚构的真实世界,也许安徒生作为成人确实懂得人被冻死之前的热反应,但是伟大的安徒生毕竟写的不是科学小品文。没有想象力哪里有童话?如果以真为标准就没有文学作品可看了,否定童话就是否定想象力,这一点是最能符合最能满足儿童的心理、思维和情感需求的,所以,每一个成年人都请放慢我们的脚步,有一点耐心陪伴和等待孩子们成长吧。
你看,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假装圣诞老人给孩子送圣诞礼物,然后看他们拆开礼物满足欣喜地笑,喜欢给他们读书或陪他们读书,然后假装自己什么都不懂地提出诱导性的问题;喜欢看他们无忧无虑地玩儿,喜欢看他们嘟着嘴香甜入睡,喜欢看孩子们幸福地吃糖......那么多的喜欢不都是因为孩子们的纯真可爱和简单快乐吗?真的没有必要把成年人的世界和认知灌输给孩子,这还不比剧透,剧透会让人相信,而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故事都是骗人的,这样的方式反而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不相信,因为他们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还没有并轨。真心爱孩子的父母反而希望孩子的童年能够长一些,慢一些,生活在童话世界中的孩子有情感的,因为童话世界里也有苦难,但是总归会让孩子相信结局是美好的,未来是可期待的!
我也喜欢蒋军晶老师说的:在童话的语境中,真实不再是正常逻辑上的真实,而是心理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实。三四年级童话教学的核心,不是讲述,也不是理解分析, 而是让孩子进入童话,融入童话,忘掉自己。因此,倘若在教学中津津乐道地细究故事情节上的逻辑真实,就是对故事的损伤———破坏了童话特有的叙事风格所带来的魅力。
所以,大人们哪,也请不要津津乐道于小女孩的微笑,请相信,那就是小女孩即将离开痛苦的现实世界,和亲爱的奶奶一起,在光明和快乐中,去往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那里,是何等的盼望,何等的幸福,所以她是微笑着离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