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天道》谈静
《庄子 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
静,不是因为“静”好,而“静”,是因为什么事也扰乱不了他的心,所以自然而然就静了。
《庄子 天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
人心静,如镜,天地和万物都在你面前都能显现本质。
《庄子 天道》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
静的时候,并不是肉身和思想不动,而是合理的动,这让你真正有所得。
《庄子 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
无为,则从容自乐,焦虑、担忧就不会在,于是就长寿了。
《庄子 天道》谈内圣外王
《庄子 天道》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
很多经典的读者对象本为帝王,但作为普通人为什么可以读而受益?是因为,如果没机会做真王,可以做素王,玄圣,即掌控自己的内圣者,驾驭自己世界的自在王者。
《庄子 天道》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
————
退,可以在山林中逍遥。进,可以治世成就功名。静、动无不可。
《庄子 天道》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
与人和,得人乐。
与天和,得天乐。
《庄子 天道》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
无为也,你的财物给天下都用不完。有为也,天下的财物都给你,都不够。
心态一变,穷人立马变富人[偷笑]
《庄子 天道》:儒、道、法是“道”的三段
《庄子 天道》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
在上可以无为,在下要有为。
《庄子 天道》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
刑名之学,即法家,是以下事上的手段,不是上对下的手段。
《庄子 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
这两段讲明了道家、儒家和法家的关系,它们是道的三部分,道家偏向讲天道,儒家和法家偏向讲人道。要有先后次序:天道在先,人道在后;仁义在先,赏罚在后。
法家把黄老作为他的源头,而把儒家作为主要对手。
道家也是把儒家作为主要对手。
除了因为儒家太强大,他们都捍不动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远交近攻[呲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