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先生先后“洋气了”,首次“洋气”。
三年间,我们曾多次完美错过各地“大甘茂”。
2019年底的武汉“大甘茂”首次大爆发,我们在上海;2022年上半年上海“大甘茂”大反弹,我们在三亚;2022年底,全国各地迎来放开防控措施后的一波“大甘茂”海啸,我们在美国。
家人和朋友对我们的好运都羡慕不已。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该来的还是来了。
三月底回国后,我们先在上海休整了两个月,随后传来先生的父亲在家里跌倒的消息,头顶上缝了五针。虽说只是皮外伤,听上去也蛮吓人的,毕竟九十多岁的人了。
我们匆匆赶回老家。
老爷子体质不错,一周后就基本康复了。
刚回来没几天,就听说亲戚中已经“洋气了”好几位,大家都非常小心,出门都戴口罩,虽然这波“大甘茂”似乎主要针对未“洋气”过的人群。表哥全家“洋气了”,首次“洋气”,新请的阿姨带来的病毒;深圳的堂弟和堂弟媳也“洋气了”,也是首次“洋气”,高烧4天,前两天才刚刚转(-)。
大家戏称这波“大甘茂”是专门“查缺补漏”,提醒我们特别当心。
我有点紧张,先生不以为然。他觉得他不会感染,他抵抗力好,又有一针尚在有效期内的辉瑞YM加持,他还会洗鼻大法(淡盐水漱口后,从鼻腔喷出来,我怎么都学不会),病毒拿他也没有办法。
结果,在回老家两周后,他率先中招。
第一天是低烧,体温37.5,疲乏倦怠,浑身酸痛。自测HSKY:(-)。
第二天早上症状依旧,再测HSKY:(-)转(+)
于是先生躲进了客房,实行自我隔离。饭菜做好放在房门外的凳子上,敲门三下,自己出来取。
先生只烧了一天(最高38度)体温就恢复正常,人舒服了很多。为了不传染给我,他继续把自己关在客房里、心安理得地躺在床上看手机,等待转(-)。我在外面忙忙碌碌的同时,还提心吊胆,担心自己随时会“洋气”,十分煎熬。其实“洋气了”如果症状如先生这般轻微,也没什么可怕的,还悠哉悠哉的……如此想来,竟对他生出了几分羡慕。
这样过了三天,我终于也“洋气了”。
看到两道杠的那一刻,心里一阵轻松。
“出来吧,我也‘洋气’了,”我兴奋地推开先生的房门,开心地说,“你解放了,我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居家隔离实在太麻烦,而且效果太有限了。不是说一人“洋气”全家“洋气”吗,既然我“洋气”是迟早的事,还不如早点“洋气”呢。大家都“洋气了”,事情就简单多了。先生恋恋不舍地走出他的“闺房”。
我也是低烧,37.2,但浑身不自在,尤其是头天晚上的彻夜难眠(可能已经发烧),导致头晕脑胀,昏昏沉沉。先生笑着说:“现在,该我来照顾你了。你一病,我就变得坚强了。”
先生忙忙碌碌地照顾了我一天,跟健康人一般。
我的症状跟先生类似,一天后就退烧了(最高37.5),剩下的仅是一些感冒症状,整个人轻松了很多。但转(-)还需时日。我“洋气了”的当天下午,小姑妈来电话,说小姑父也“洋气了”(二次“洋气”)。我问他们有没有采取隔离措施。
“哎呀,两口子,一个屋檐下,怎么隔离呀?”小姑妈大剌剌地说,“他感觉还好,晚饭后还照常出去散步呢。”到底是过来人,心态好的不得了。
小姑父当晚就退烧了。
如此看来,这波“大甘茂”的症状普遍轻微,无论首次“洋气”还是二次“洋气”,恐慌大可不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