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在一个公众号上了一周的线上课程。整理了一下笔记作为本周的打卡作业。
这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冰山理论,感觉很实用。我毕业后从事语言教育行业六年多,半年前改行进入保险行业。周围不同的声音很多,刚好现学现用,拿冰山模型分析一下。
先看冰山的海平面以上部分:
知识——现在拥有的主要是语言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以及部分保险和理财的知识。
技能——对外汉语的教学技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技能。
冰山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
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习的能力
价值观——崇尚自由
性格特质——喜欢与人交流
动机——我属于成就动机的人,喜欢挑战,而之前的工作重复率很高。
技能导向型的岗位通常门槛高,但是天花板比较低,发展的空间就很小。就像我之前的工作有学历、各种证书的要求,门槛算是比较高的,但是几乎没有上升空间。而能力导向型岗位一般门槛不太高,但是天花板却很高。像保险行业门槛可以说是相对比较低的(虽然现在各大保险公司也在进行人才大战,门槛也确实提高了一些),但是上升的空间是无限的。
在所有的要素中冰山下面的隐形要素起到的作用是更大的。整个冰山模型越往下的要素越难培养,也越能成为竞争优势。
没有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就是惰性知识,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才是能力。比如我在《非暴力沟通》中学到的沟通方式就是知识,可是在生活中遇到沟通的问题时还是惯性地用以前的模式解决,书中学到的沟通方式对我来说就是惰性知识,完全没有与问题进行链接。那知识要如何才能内化成能力呢?
1.掌握20%的核心
大部分的思维混乱都是因为缺乏结构化思维,而结构化思维只要掌握三个特征就可以:主题鲜明、归类分组、逻辑递进,不管写作、演讲、会议发言,做到这三点就可以显得思路清晰。
每个领域里面哪些是20%的核心,是需要这个领域的专家来指点的。正所谓“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进入保险这个对我来说全新的行业,除了要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还得虚心求教,争取得到“高人指点”。
2.知识和问题互相靠
造成我们所学的知识无法无法内化成能力的关键原因是知识和问题之间的脱节。也就是说学习这个知识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而当出现问题需要解决时我们也想不到可以用什么知识。
让知识和问题产生链接,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极大提升。
3.系统化训练
不同的能力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是互相关联的。有的人表达不清晰,也许并不只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可能是本身思维就不清晰。能力需要练习,而刻意练习需要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