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习惯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行为挂钩,用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孩子,用爱来威胁或者奖励孩子。大多数父母经常分不清楚,什么是喜欢,什么是高兴,于是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不清楚的。
“快去接奶奶的电话,不然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要是每天不哭鼻子,我就会喜欢你!”。结果是父母自己的“不高兴”都变成了“不喜欢你”。
父母用“喜欢,不喜欢”来要求孩子满足自我,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一种大恐慌,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拒绝或被放弃的的恐慌,这种恐慌如果严重,有可能导致各种人际关系的障碍。
实际上,大部分父母的爱中,把自我的需要和不计回报的爱混淆了。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期望,什么是满足孩子需要的爱。比如妈妈认为孩子一定要学会和人打招呼,这是社交的基本礼仪,是她需要的。可是对一个5岁孩子来说,她当时更需要的是什么?真的是打招呼吗?可能孩子当时的感受是:我担心我做错了就会被不喜欢!我希望被真正的呵护,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不离开我,放弃我!这样分析下来,学会打招呼是妈妈的一种期望,而不是孩子当下的需要。
当一个孩子被有条件地接受时,就会感觉不被允许做自己,没有足够地自我认同。没有接受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活中,很多人听到赞美都会不坦然。这份不坦然其实透漏了两点:如果我不付出,我就不能得到爱;如果我不付出,我就是不值得被爱!在人际关系中,这种不安全的感觉,都源于我们最早期接受的来自父母的互动情感。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告知:“无论你是怎样,都值得被爱”,她就会更有勇气去接受爱;
如果一个孩子从开始就被无条件接纳和疼爱:“无论你是怎样,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她就会更加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安全,坦然为自己努力和争取。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告诉:“我提供给你的意见,希望你重点参考,但是最后关于你自己的事情,我相信你会慢慢学会处理好!”她就会更加相信自己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无条件地去爱和接纳孩子,允许TA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才能让孩子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更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