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念紧箍咒
开会时,在大多数同事认可的情况下,你有不一样的想法时,你是否会劝自己“你不要冒险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其他人觉得这是个愚蠢的想法怎么办?”
根据以往的经历,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创造力,不是一个创新者?
遇到问题,你是更依赖于以往的成功方法,认为这样更加安全更加轻松更加舒服自在,还是会根据现状思考解决的方法呢?
对你你身边发生的种种变化,你是否会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坑里,无论是新知识、新技术还是新的工作方式,都不去管,认为它们不过是稍纵即逝的事物,不用费力去学习?
你是否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即可,不要探索,不要问为什么,不要捣乱?
在生活和工作中,你是否有以上的某一种表现?如果有,那你很可能得了思维病。当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时,我们的思考能力往往会面临重大的考验。我们的大脑存在着很多下意识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思维病”。它们会让我们的思考方向偏离正轨,或者使我们的思维水平大大缩水。
既然是病,那就得治。如何治愈“思维病”,有什么良方吗?有,来看美国畅销书作家,知名战略和新思想领袖马修.E.梅所写的《思维病》一书。
《思维病》书中例举了常见的7种思维病以及根除它们的良方。文章开头列举的5中表现均来自于思维病“自我审查”。
什么是自我审查?请看原文: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审查,也就是通过认、遏制、抑制、打击、沉默和其他方式来“谋杀”自己的点子。她在自己的想法见光之前就已经对其产生了怀疑。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剧,是思维犯罪,是“创意谋杀”。
直白一点自我审查就是:不相信自己,依赖过去,埋头做事,不主动追求,不主动探索。犹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当你有点创意想法时,时不时地给你念几句紧箍咒,让你束手束脚,不敢动弹。
自我审查是一个人人主动停止想象,是一种不用心的表现,久而久之最终将扼杀我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我们创造了一个绝妙的想法,我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出色的点子,却不假思索就直接否认或扼杀了这个创意。
有个豪华的健身会所的洗发水是专供产品,市面上一般买不到,它价格昂贵又受会员的喜欢。但是洗发水经常不翼而飞,为此大幅提高了会所的成本,也经常接到会员的投诉:洗头时发现没有洗发水。为此会所请员工来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彻底解决洗发水被偷的问题,又不能增加会所的成本,也不能更换洗发水的品牌。在商量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有个员工想到了解决方案,但是她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她说:“这个答案似乎太容易了,也太显而易见了。但我在这些方面实在 不擅长,所以我认为自己的点子太过简单了,可能不对。”
这位员工的想法就是典型的自我审查,她在自己的想法见光之前就已经对其产生了怀疑。这是一种悲剧,是思维犯罪,是“创意谋杀“。
自我审查的根源在于个人内心的恐惧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就很形象地概括了自我审查的根源。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在最初被社会拒绝或嘲笑后,会感到强大的压力。于是我们很快就学会了害怕,并且会自动回避各类潜在的、令人紧张的情况。其实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会变得根深蒂固,根本无须思考就会自动做出反应。
自我审查一旦我们开启自我审查模式,我们就会专注于过去的一些成功经验,被困在过去的框框里而忽视当下的实际情况,这样使得我们对当下很不用心,所以自我审查传递的信息实际上很可能是虚假的。“数学很难”这是基于之前你的数学学习经历而得出的,当下学的这块知识也会让你觉得很难吗?那要学过才知道。单位里有关于如何制作更高级PPT的培训,你对自己说: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我很不擅长,因此你没有报名参加培训。不擅长的结论也是来源于以往的经验,而不是参加培训的当下。
当我们做冥想时,要用心去聆听周围有什么声音,嘴巴里的巧克力是什么样的味道,手里握着的这个物品是什么样的触感等等,这都是对当下的用心。如果我们要克服自我审查的毛病,首先可以保持正念:活在当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我们处于正念状态时,观察力会更强,感受力会更敏锐,人的活力也会更足。你会留心观察身边每时每刻的变化。
正念冥想其次,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也就是通过切换我们对自身的称呼方式,即用第三人称或者自己的姓名来代替第一人称的“我”。
在参加正念冥想训练营进行情绪书写环节时,如果是要处理自己的不好情绪时,老师给出的书写模板中会要求用姓名来称呼自己而不是用“我”,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密歇根大学自我控制和情绪实验的团队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一份研究中,他们让被试在评委面前发言,不过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实验中,被试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而且不能使用笔记。一组被试被告知在化解压力时要使用第一人称,例如,“我不应该这么紧张”,以及“我会没事的。另一组学生则被告知要使用自己的名字或第三人称,例如,“马特,不要紧张,”或者是“你会做得很好。”评委们发现,后一组学生表现得更自信,言辞更具说服力,而且与第一组相比,被试自身感觉整个过程没那么丢脸了,也不需要太多沉思。在心里上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让我们实现自我控制,清晰地进行思考,有效地采取行动。当你将自己当作另一个人时,就可以给自己提供更客观和更有用的信息。
以上两个步骤我们统称为“自我疏离”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学习的答案》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觉察三层次:自己在看、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在看自己。其实质也是在保持正念觉察的情形下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
自我审查就如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希望我们都不会是自己的那个唐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