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性思考,气篇
黄岐之
中医知识以诗赋等文体方式总结便于记忆。“穴性思考”系列文章是研学明代名医《穴性赋》而编,《穴性赋》有不同版,此篇为流传版,概括了重要腧穴的用途,对初学者有所帮助,现将学习笔记供大家参考。
针灸是通过外治而达到内治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温灸、冷敷、刮痧、拔罐等。针灸治疗通过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中腧穴,通过刺激腧穴补泻,促进经络气机畅通,达到调节气血,消除疾病和预防疾病。
[原文]
一、 气门
经穴性质,气分为先。少商宣泄肺气,胆俞降泄肝胆。公孙降脾胃气逆而止呕,丰隆降肺气定喘而化痰。闻之经渠能降肺气而治气逆,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巨阙治逆道而开胸满,隐白治咳逆而升陷阳。大肠俞疏通肠胃之气化兮而润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气化兮而利小便。是以曲池行气,云门开胸。阳陵泉有行气导泄之效,厥阴俞有治胸满呕吐之功。抑又闻肝俞治肝,肺俞理肺。欲调肠胃之气求内庭,理肺气以中府。气海膻中专治一切气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气疾。常闻足临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调和卫气有大椎,行气下气寻照海。商阳泄肠,内关调胃。合谷泻肺气之郁结,肺俞降肺气之上逆。
[注释]
1.少商穴(肺经),清肺利咽,开窍醒神。主治咽喉肿痛 ,咳嗽 ,鼻衄 ,发热 ,昏迷,癫狂等病症。肺经之井穴,井穴宣泄郁热的作用很强,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
2.胆俞穴(膀胱经),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等病症。
3.公孙穴(脾经),健脾益胃,通调经脉。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病症。
4.丰隆穴(胃经),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5.经渠穴(肺经),宣肺利咽,降逆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病症。
6.天突穴(任脉),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等病症。
7.巨阙穴(任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
8.隐白穴(脾经),生发脾气,健脾、统血、宁神。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病症。
9.大肠俞(膀胱经),理气降逆,调和肠胃。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等病症。
10.膀胱俞(膀胱经),利膀胱、强腰脊。常用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等病证。
11.曲池穴(大肠经),清热解表、疏经通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等病症。
12.云门穴(肺经),宣肺止咳,泄热除烦,化痰散结。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3.阳陵泉穴(胆经),疏肝利胆、舒筋活络。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等病症。
14.厥阴俞穴(膀胱经),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等。
15.肝俞穴(膀胱经),疏肝利胆,理气明目。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等病症。
16.肺俞穴(膀胱经),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除可用于治疗颈肩疼痛等局部病证,适应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17.内庭穴(胃经),清降胃火、通涤腑气。主治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等病症。
18.中府穴(肺经),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9.气海穴(任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等。
20.膻中穴(任脉),利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等病症。
21.上脘穴(任脉),和中降逆、利膈化痰。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等。
22.中脘穴(任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等。
23.下脘穴(任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等病症。
24.足临泣穴(胆经),清肝泻肝、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等病症。
25.足三里穴(胃经),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等病证。
26.大椎穴(督脉),清热解表、截疟止痫。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等。
27.照海穴(肾经),滋阴清热,调经止痛。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等病症。
28.商阳穴(大肠经),清泻阳明,宣肺利咽,开窍醒神。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病症。
29.内关穴(心包经),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常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等病症。
30.合谷穴(大肠经),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病症。
[思考]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功能,虽然不尽相同,但密不可分,在生命活动中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真气又名元气”,人体中气的具体形态多种,“精、气、津、液、血、脉,无非(真)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诸气随所在而得名,实一元气也!”。
经络是气的运行通道,气的运行在人体中四通八达,气机表现为升降出入。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清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气之运动是生命的基础,也是致病之根本,十四经脉各司脏腑之气机,主之气升降出入。因此,针灸腧穴调节人体气机,健体防病和治病。
“百病生于气也”。气病临床常见的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气门为诊治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紊乱致病之腧穴。
“气门”共有三十穴,主要涉及任脉(7穴)、手太阴肺经(4穴)与手阳明大肠经(3穴)、足太阳膀胱经(6穴)、足太阴脾经(2穴)与足阳明胃经(3穴)、足少阳胆经(2穴)。
任脉为“阴脉之海”,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任脉居中主胞胎,理气治胸腹诸证。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宣发肃降朝百脉,主一身之气,主气利水司呼吸。大肠传导化物通腹气,又可通调腹部气机。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联系肾,与心、脑有联系。膀胱经中肺俞、心俞、大肠俞、肝俞、胆俞、肾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小肠俞、膀胱俞等穴调治相应脏腑气机功能。
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谷,主升清降浊。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其气以降为顺。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
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条达气机。
照海、内关为八脉交会穴联系奇经与正经的经气。大椎为督脉、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主一身之阳(热)气。
[针炙处方]
1.处方一: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
功能:理气降逆。
适应症:气机郁滞而见气机上逆者,见胸胁满痛、胀痛走窜、腹脘痞胀等。多由吵架生闷气所致。
2.处方二:膻中、气海、内关、足三里。
功能:行气导滞。
适应症:气滞不通,气机的升降出入为之受阻,其中以肺、心、肝、肠、胃较为常见。
3.处方三:内关、中脘、足三里、照海。
功能:运中降逆
适应症:临床上常见一种舌象是舌尖降红无苔有芒刺,舌的中部和根部则是颜色偏淡而苔白腻,症状上见腹脘痞胀、嗳气等中焦失运的表现,天气稍冷则畏寒,天气稍热则恶热心烦。这种三焦不和,治疗上取其中。
(主要参考资料:1.《针灸学》。2.《中医诊断学》)
(声明:本文是原创系列《经络漫谈》文集之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