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无视,将使孩子丧失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的权力
01
《奇迹男孩》是一部给人希望与治愈的温暖电影。
影片主角奥吉是个天生脸部畸形的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勇敢地证明了自己。最终,他用自己的好学、谦虚、真诚、善良,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尊重。
但影片中更加触动我的,却是奥吉的姐姐维娅。
4岁那年,她许愿想有个弟弟,最终奥吉来到了这个家。弟弟的到来,却使她变成了被忽视的“小透明”。
她是善良、乖巧的。进入青春期的她,不敢像同龄人一样有更多的追求,只是将自己禁锢在家庭的范围内。每天上学放学,尽量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因为她明白,这个家再也经受不起打击了。
另外她也有一个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就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赞扬。
但她的努力,却使爸妈误以为她不用操心,换来的是加倍的孤独无助。唯一的好友米兰达莫名其妙地弃她而去,在茫然无助时,她却痛苦地发现,自己连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
妈妈整天忙于照顾弟弟,根本没时间关注她。感受到忽视、冷漠后,她陷入深深的自卑中。
她放弃了与他人的接触,每天独来独往,生活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但她的内心却极度渴求温暖与帮助。
在痛苦与挣扎中,她选择了自救,勇敢地参加了学校戏剧社。在这里,她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并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自信的孩子和一个自卑的孩子,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定义给他们的爱与恨、善与恶,自身认知能力及父母态度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你的无视,将使孩子丧失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的权力02
都说血浓于水,一母同胞的姐妹情、兄弟情应该比友情更深厚。但这个道理,对于亲子教育淡薄的家庭,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幻想。
在朋友之童眼里,姐姐是让自己陷入痛苦的罪魁祸首,她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便是打败姐姐。
之童是个外向的孩子,性格强势、大胆,姐姐很内向,温柔听话。姐妹俩相差4岁。从小,父母便以姐妹之间的互相比较来实施教育。
但姐姐却总是那么优秀、完美,总能得到爸妈的笑容与赞许。
每当之童做错了事,父母便会拿出姐姐来教育她:“你看你姐姐,多省心,成绩好,有礼貌,大院里谁不喜欢她。你看看你,一天到晚惹事,真是给我们家丢脸。”
但这种方式,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让之童变本加厉。她逃课、和男生早恋,青春期能做的出格事,她基本都做了。而与此相对应的,她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注”,打骂是家常便饭。
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来到上海,发誓要做到比姐姐更强。她为了成功,无所不用其极,有一段时间甚至得了抑郁症,但在外人面前,她却强势张扬,从不示弱。
每年的家庭聚会,是她最难过的时候。已经做到总经理的姐姐,永远可以让她自卑到尘埃里。姐姐找了个帅气老公,事业有成,交游广阔,人缘颇好。自己虽然拼尽全力,却总是追不上她的脚步。
在她眼里,姐姐是自带光环的上帝宠儿,做什么都是成功的,永远有一大堆人围着她。而自己,虽然在职场号称女强人,但私底下,却将自己包裹得很严实,不会对任何人产生信任。
在这种心理定势下,她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因为,她生活所有的意义,就是如何战胜姐姐!她根本不会去想,战胜了她能得到什么,而她又正在失去什么。所以,人后的她,是痛苦而孤独的。
人一旦将自己与别人割裂、对立,就会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有一种与世隔绝般的无助,从而陷入自卑的深渊!
为人父母,其实是一项技术活。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家庭。而父母却可以选择送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其中的分寸拿捏,完全不比职场上的打拼更容易。
二胎时代,将会有更多曾受过专宠的孩子,迎来被忽视的时刻,如何让孩子平安过渡,保持健康的心态,是摆在父母面前的严峻课题。
你的无视,将使孩子丧失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的权力03
爱是人类一生都需要的营养,一个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必定不会爱人,也不会自爱。
2004年,马加爵连杀4位同学,震惊了整个中国。忽略围绕他的各种话题,他犯罪的本质,还是在于其封闭的性格,及失败的家庭教育。
马加爵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从小他便是一个敏感、孤僻的孩子,父母没有文化,不善交流,平时,他与父母的沟通几乎为零。由于得不到任何关爱与反馈,所以他的性格内向、好胜而自卑。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考上了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学校,孤僻的性格,使得他的朋友不多。如果说,家庭的忽视造成他的性格缺陷,是他犯罪的诱因,那么同学的忽视便是引爆点。
据同学回忆,在助学贷款没有批下来的那段时间,他连续几天都没有上课。后来才了解到,他是没有鞋子穿,不好意思到课堂上听课。
直到助学贷款发下来,他买了一双拖鞋,才又出现在课堂上。从那以后,他就变得更孤僻、更内向,甚至连行为举止都有些怪异了。
由于从小在缺失爱与引导的环境中长大,他对待问题的模式已被定形为一种属于他个人的意义,即这世上没有好人,谁敢小看我,我就让他消失。正因为这种排他的性格模式,使他的归属感和社会兴趣缺乏,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马加爵也许属于极端个例,但可以肯定,失败者和犯罪份子,绝大多数来自亲子教育失当的家庭,都是自我认知错位的人,他们对这个世界只有索取,没有奉献,他们对社会和人类只有愤恨和躲避。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依赖他们对别人生活所做出的贡献而定,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04
生而不育,是最大的犯罪。
曾听到有人说:“我恨我的父母,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却不让我知道什么是爱,我活着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一种被忽视后赋予生活的错误意义,就像恶魔一般附着在人的身上。
人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就能把一个先天不错的孩子生吞活剥。
曾有人说,所有的职业都要考试上岗,只有父母不需要。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其间包含了父母对他的所有期望,但这些期望是蜜糖还是毒药,却掌握在父母手中。
父母也许非常关注他的吃、穿、住、用等生理要求,但却鲜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在很多父母眼里,小孩嘛,能有啥大事,睡一觉,哭一下就好了。
据个体心理学研究,从出生之日起,人类就在摸索着追寻“生活的意义”。在生命开始的第五个年头,儿童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此时,儿童就已经有了“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
换句话说,儿童在五岁前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将成为他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行为印迹。
《奇迹男孩》中的维娅是幸运的,在构建人生意义的关键时间点——5岁前,她是在父母及奶奶的关注中度过的。所以,她的固定行为模式并不会轻易改变,所以才得以正确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而从小便在忽视、冷漠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便不会有这么幸运。虽然有不受影响的特例,但更多的孩子会认为: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是占尽了便宜。既然世界这么对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这个世界。
所以,在孩子拥有正确人生意义之前,父母一定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分子,更要让孩子对他人感兴趣,与他人合作、替别人着想,并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每一个人,只要证明他是人类的一个良好同伴,他便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个友善的地方。
曾有人专门做过实验,将两个一样的洋葱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对其中一个进行关注,并对它说赞美的话,而另一个则无视。一个月后,关注多的洋葱仍保持原样,而未关注的已腐烂发黑。
植物尚且如此,何况有血有肉的人。
迎接一个新生命,随之而来的,除了欣喜与骄傲,更多的是付出与责任。孩子带着爱和依恋来到我们身边,千万不要让他失去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更不要让这个世界失去对他的期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