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此心安处是吾乡。2024年7月,平顶山市卫素丹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开启了暑假共读共写共享活动。共读一本好书《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共写深度阅读下的读书心得,共享精细阅读的收获。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忙碌了一个学期,悠长假期,读书也是修养身心,装扮精神世界最好的方式,小组共读,团队共享,学习不懈怠,读书不延期。
第四小组阅读分享
一、第四小组成员介绍:韩明辉 王成效 马晓华 王红歌 董小清 贾亚芳 张亚楠 杜真真
二、《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第四辑——总有一种爱意,挡不住心。
7篇文章7个教育小故事,4个主角——老师、榕麟、烁儿、梓妍,两个课堂片段——《诫子书》、《天上的街市》,课堂时时有惊喜,教育处处有契机。
三、心得分享
韩明辉老师在这本书中,杨老师以孩子的视角,结合学生给自己的画像,叙述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语言幽默风趣又充满教育智慧。文中关于烁儿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又充满责任心的小男孩,虽然成绩不是太好,但杨老师仍在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耐心教导;杨老师为了引导两位学生画画,不断购买新衣服,并精心搭配衣服,可见杨老师的良苦用心。王成效老师
我在5年前有幸和杨卫平老师一起做过报告,当时杨老师是第一场,我是第二场,当时杨老师做的报告题目是《笑着做班主任》,至今记忆深刻。今年暑假,卫素丹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给每一位学员赠阅了杨老师的新作——《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温度和深度。这本书通过学生给老师画像和老师写日志的形式,展现了教育的美好和挑战。
初读,有两点感悟。一是书中提到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尊重、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杨卫平老师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展现了如何通过真诚的表扬和不断的鼓励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种教育方法强调了教育的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学生探索和成长,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成绩。二是书中描述的师生关系非常温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爱和尊重。通过日常的小事,如一起共餐、老师每天更换衣服以激励学生,这些细节展现了教育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马晓华老师
作为教师,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管理自己比管理学生更加重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持续的学习,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避免简单的说教和唠叨,而是通过身教和言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
这个暑期,我有幸在卫素丹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下,拜读了杨卫平老师的《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这本书。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杨老师,内心充满了欢喜和敬仰。王红歌老师
杨老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成文入册,立意清新脱俗,使读者耳目一新。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鼓励并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此开展自己独特的教学之路。
亲其师则信其道。她润物无声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学生更是把她放在心中,在她别具一格的教育艺术的言传身教下茁壮成长。杨老师以其朴素无华、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让人感慨良多,动人心魄。
教育就是弥补学生的不足之处。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的繁琐和工作的压力,使得我们会对不自律的学生侧目、苛责、训斥;杨老师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她把接纳、包容、尊重、信任的种子深植于学生们的心田,并持续浇灌呵护,静待开花。这不得不让我们反观自己的教学态度和行为……
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教学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为人师者的坚守初心、知行合一。让我们以此为契机,继续追随名师的脚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用心、用爱、用行动去温暖、照亮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写作教学三法研究
——读《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所得(一)
我有“写作教学三法”。第一法,“不教那么多,只教一点点”。把作者叫到身边面批,选材、立意、结构、情感、语言,一次教他一点点,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具体鼓励。写作差的孩子怕写作,对写作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和抗拒,老师要做的不是一下子教给他全部的写作技巧,而是化整为零,一次只教一点点,持之以恒,慢慢帮助他建立写作的信心与兴趣。
第二法,“越简单越美好”。要把写作技巧简明化。以我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来看,写作的技巧不是高深莫测、无可把握的。汪曾祺回忆他读西南联大时,他的老师沈从文也只是教了五字技巧:“贴着人物写”。为了这五个字,汪曾祺课上课下与沈先生交流,聆听教诲。我想,后来汪先生和他的老师沈先生一样成为写作大家,这五字箴言一定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庄子的专家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有一次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要把文章写好,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刘先生说的不多不少也是五个字。他是这样解释的“观”就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言简意丰,怎样写好文章,还得允许学生自己慢慢学习和揣摩。
第三法,“少讲几句,多评几本”。我极少上写作指导课。写作是个性化行为,老师的有意指导,反而可能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限制学生的思维,使之落入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讲得再多,都不入一篇一律、从口一词的口出上下如让学生实际投身写作,而后根据他们的习作,肯定优点,指出缺点。
这段话我是都抄在笔记上了,我是教两个班级的语文课,每个班级七十多位同学,每次作文都是用一堂课评上次作文,并讲本次作文写法指导和要求。只是我只评讲好的作文三篇,对三类作文只是在本人的作文本上指出修改的地方或提出要求,对于每次都不会写抄作文的总是说,假如你能用心加入自己那怕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是创作,相信你下次能做到。对于写作只写出一页纸的同学我会帮助他写一段,下面每段开头写一句,启发他把作文写圆满一点。
总让我欣赏的是两节作文课,第二节没下课就有学生交作文,我就当面批改,打分,写批语。每次布置作文,我都写一到两篇下水作文,我觉得自己都写不出来,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写,我先尝试写作,带给学生老师的写作感觉,所以每次作文课没有写不出来的学生。
很欣赏“观世音菩萨”作文教学法,多观察生活,讲求章法,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给我的作文教学有了很好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多一些写后反馈与点评、启迪与引导。
静静地教,默默地写董小清老师
——读《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感想(二)
读书,不一定能让人获得物质,能让人在物质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但一定能让人看到自我的很多可能。杨卫平老师已经出了《笑着做老师》《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为课痴狂》《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我这几天看的这本是她的第五本书,可惜前四本都没有看过,我觉得自己真是为书落后了。关于教育故事的书我也看了几本,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看了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第56号教室》和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我也是从那时起也有了写学生的故事的兴趣,每周一到周五在简书上开始写作。我一般写的都是班级小故事或者同学老师之间发生的事,很多是我的观察体悟。比如老班讲故事我写到八,如下面这篇:
(老班讲故事八
人学好难,学坏易
昨天讲到我的一个学生偷窃事件,当时他拿同学340元。
五一放假前是周四,下午上两节学生回家,早上刚到教室,王冰来找我,说:“老师,我的340元生活费被偷了。”我一听很生气的说:“周一拿来应该交的生活费,你不交,说是没拿生活费,下周拿来,现在周四回家里,你丢了,为什么拿几天就是不给老师交了生活费?”“老师,我想着五一放假后来了再交。”“你拿着生活费没交的事都谁知道?”“张铭(化名)、刘尚德(化名)知道。”“走吧,自己种下的因,自己去收果。我没闲工夫给你查。”我气并未消,让他走了。
上完课坐到办公室仔细想想,学生丟钱,回家父母要打他,况且三百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数字,小孩子不像大人,丢千儿八百不当回事,对于小孩子这可能是他的一大笔财富。他拿着钱不交,就是虚荣心的原因,看,我多有钱。
我先分别问了和他同寝室的三位同学,有没有半夜谁起床去厕所了。其中一位说他没去,但是有人喊他去了。我就问了具体情况,他说班里张铭半夜喊我,第一次大概十二点,我还睡的不熟,他喊我,我说不去,你去吧。他自己去了,第二次他喊我,我也不知道几点,睡得迷糊,就哼哼了一下,睡了。
我开始在班级说了这件事,说谁捡到这些钱放到教室该同学书包里。上午第二节下课没见有人放,第三节我开始去宿舍找找,到宿舍每个同学的床铺都一一翻找,老鼠洞都看看。我突然想起来要重点找两位同学的床铺,找到张铭的床铺,发现床上除了凉席,什么也没有,原来他把被褥装在蛇皮袋准备带回家。我一件件掏出来,最后是褥子,突然,被罩套住的白被里有点红,隐隐约约看见,我一摸,有点硬,拉开拉锁,里面红色一百塞在挨着棉花的被头起。我慢慢掏出来,回了办公室,如释重负,正好340元。
下课后我喊张铭,“你有路费回家没有?”
“有,这不,还有六元正好能到家。”
“没有钱了?”
“没有了。”
“好,有没有捡到同学的钱?”
“没有,老师,要是我捡到,第一时间交,要是我偷天打雷劈我。”
“我说你偷了吗?”
“这是从你的被子里拿出来的,怎么说?”
他低下头,一句也不说了。
下午学生离校之前,王冰找我,问我钱的事,我说没找到,你先回家吧,然后,给家长打了电话说了这件事。
张铭家长下午来了,我和他的父母说了这件事,希望严肃对待孩子这种行为。
我又结合对他小学四五年级的调查,说他那时就从学校附近小卖部偷钢笔卖给其他同学,父母都不知道。我又结合他小小年纪胡须就长的很浓密,脸色铁青等看出,后半夜睡不着。所以要父母注意,当一个人坦荡荡的生活时,身上是阳光的,面貌是荣光的。
生活都不容易,老师必须智勇双全,要不降伏不了聪明的孙猴子们。)
今天读了杨老师的书,我觉得写一写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小插曲也很有意思,记录生活中的有趣又有意义的故事,并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写下来,就是很有意义的生活。写作最重要不是和别人保持同步,而是找到自己的方向,用自己的节奏向前走。
我是喜欢写作的一类人,就像写日记爱默生当年教梭罗一样,就是每天写观察日记。记日记,尊敬真理对你头脑的每次来访,你要把这些思想记录下来。看了杨老师的这本书,更坚定了我的写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这样用写作来填充生活,用自己喜欢的简单成为内心丰富的人。
杨卫平老师在书中写到:“曾经,我也是一个全力以赴拼成绩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学生考不好,我就发怒、痛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笑不出来,甚至正在吃着饭,或者半睡半醒之中,我都会猝不及防,潸然泪下。我也曾把自己毫无保留的交给考试。” 反思自己,上班将近十年,何尝不是这样呢。学生考得好,我很高兴。考试不理想,我会难过,会自责,也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今后我也要像杨卫平老师那样,多读书,让自己渐渐变得内心敞亮。用心培育,静待花开。贾会芳老师
大多的教育书籍,免不了一丝乏味。而杨老师的这本书,清新脱俗中充满童真童趣,亦不乏一位师者的智慧,读起来轻松而愉悦。作为一名老师,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有时候,尽管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却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为什么呢?从杨老师的书里我看到了答案。教育应该是一项快乐而微妙的事情 ,老师一定要有一颗孩子般成长的心,去思考,去体悟。张亚楠老师
我读后内心充盈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犹如经历了一场触动心灵的教育之旅。
这一辑宛如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教育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书中所描绘的老师们,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并非是单一维度的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学习者。
在这一辑中,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教师在面对教育难题时的坚守与创新。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路径,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令人动容。同时,他们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世界,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
只有当老师能够以孩子般的纯真和热情去对待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这种情谊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是要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作为教师,要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行。
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而作为教师,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点亮学生的未来。
杜真真老师分享:
轻轻翻开这本装帧精美,封面萌感十足的书,不禁被它的独特外包所吸引。是的,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这是一本由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组成的书,这是一本藏着爱和智慧的书。当你潜心阅读,你会看见你的教育生活中也曾闪烁灼灼的光,当你动情阅读,你会在庸常的日子里试图反抗狭隘、平庸的自我。看!杨卫平老师的美丽人生。
热爱生活,精致人生。
杨老师热爱生活,活力十足,每天活得就像一个孩子王。看她百变装扮就知她的人生不打折,对事不将就,对业不随意。看杨老师如何搭配衣服。
紅白相間超短毛呢西裝,衣服有闊大的袖管,配百褶長裙。
淺藍、粉紅、午夜黑交錯條紋呢外套,藏藍裙子。
黑色毛呢收腰荷葉擺西裝,大紅高領毛衣,酒紅色毛呢A字裙。
粉白色短款羽絨服,內配藍色高領黑色繡花拼接衛衣,九分闊腿褲。
粉色高領羊毛衫,黑色毛絨外套。
藏藍色麵包服,內搭海藍色堆堆領羊毛衫。
藍色長款大衣,內搭水紅色高領羊毛衫,
每一套衣服在颜色上都鲜亮不暗淡,在款式上时尚又得体,热爱生活的人自带光芒。精致美丽的妆扮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学生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毫不含糊。我们亦可以在繁忙的日常里耕耘一片精神的自留地,或是坚持一项运动,或是探索一道道美食,或是读书写作,或是装扮自己和生活……把每一天活得热气腾腾,就是我们教师的光。正如杨老师在书中所说,平常的日子认真过,眼前不苟且,自有诗和远方。
回想一下过去学期你的生活是灰暗还是明亮?回想一下你在忙碌的日子里是怎样调节自我的?
心有大爱,温暖如光。
有爱才有教育,教育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日子,时光里却又流淌着永不枯竭的爱与和谐。在杨老师的教育故事里,处处有爱的契机,时时有爱的痕迹。爱孩子是一个动词短语。杨老师对烁儿这样爱动、爱说、自制力差的学生厚爱着,对榕麟这样喜欢安静有自我个性的学生钟爱着,对她的科代表没无时不刻关爱着,在她的课堂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忍无可忍的狂风暴雨,仿佛日子如她的穿着一般明媚。
烁儿这样的学生在我们每个班里都有,甚至不在少数,然而杨老师却像《小王子》中的狐狸呵护玫瑰花一样呵护着烁儿。看,上课捣乱时,杨老师带他上讲台面向学生上课,烁儿便体会了老师上课时的不易;烁儿主动背起了书,杨老师对她大肆表扬;烁儿竞选科代表差点失败时,杨老师及时帮助。谁能想到语文课堂上最令人头疼的孩子做了老师的得力干将。这就是爱的神奇。烁儿是班级的一个缩影,对他持续的关注是她教育观察、研究的动力。正如杨老师说,对一个孩子持续分析、持续研究,才有可能抵达成长的深度和发展的厚度。从某一个学生的成长,也能看到一个班级的发展态势。
这本书的主角之一—榕麟在杨老师笔下也充满个性力量。那是杨老师独具慧眼的观察与呵护。日日观察老师,为老师绘画的孩子是怎样的呢?既有少年的天真,也有成人的淡定,内心强大,喜欢自由。杨老师看见了她,发现了她,她说,与世界相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们不必“一刀切”,不必认为小孩子就一定要活泼开朗、热情奔放。
看看杨老师和她的语文课代表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吧!科代表作为语文老师的左膀右臂在一个班内不可谓不重要。杨老师不仅教她们日常为班级服务的方法,还启发她们与班级学生沟通时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再指出不足,既保护对方,又宽慰自己。是啊!人不快乐的根源就在于,他的目光不够明亮,或者胸怀不够豁达,只看到黑暗与不堪,看不见明媚与温暖。我们若心灵焦躁不安,又怎能赋予学生安静专注的力量?日常太汹涌,唯有不停地修行。
杨老师的故事还在书写,阅读还在持续……愿我也能如光,给他人带去温暖。
四、圈点勾画 文本批注
启智润心,书香致远。卫素丹名师工作室将以读促悟,以悟践行,在教书育人之路上躬耕不辍,以文化人,乐教爱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