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好多人身上包括我都有个学生时期的后遗症就是在内心里很确定地认为玩是不上进、不勤奋、是坏学生的表现,或者必须是取得成绩以后才能有的奖赏,如果我们不够努力,就不配玩。这种思路会带到人成年和工作以后,有时候刷上一会手机就会觉得浪费时间,不努力。有这么一种状态,在20岁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不够努力,玩的时候就担心自己不配玩,30岁的时候依然是这样,直到快40岁,我终于解决了这个认知问题,那是因为我终于如果我现在还是只努力不玩耍,难道是为了我50岁才配享受生活吗?肯定不是那么就不等了,我现在就要享受胜利果实,我现在就有资格可以玩。
其实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教育,本来对玩的自我认知,而当我们心里面知道自己的业还没有到达精的时候,就更不好意思玩,觉得不配玩。更有很多励志鸡血文章,都在说比你厉害的人比你还努力,这就让人更焦虑了。其实真相是,真正厉害的人,他们玩的时候,比你玩得还尽兴,真正厉害的人,就是拥有高效专注和合理安排各种时间的能力。
在育儿的路上,我一直有个观点认为,小学阶段只要习惯好,不需要特别关注成绩,因为真正放肆的玩耍可能就是这么几年,以后初中、高中、大学之后不同时期的任务不一样,只有在小学之前还能无忧无虑的拥有美好的童年。现在想来,在学生时代,我认为真正厉害的人就是那些既学好了又玩好了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对他们无论是学还是玩,都有着正面评价。学的时间中,我感到尽力;玩过以后,我们感到尽兴。之所以我们会对自己不满,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又不尽力、又不尽兴,因为学和玩的秩序没有建立好。
每个年龄阶段好奇心、感兴趣的点、玩耍的方式,其实各不相同,乐趣也会各不相同,说服自己有理由有资格玩有几种方式,可以参考以下几个人生阶段:
1. 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比较适合把玩当作对自己的奖励方式,也就是一些达成目标的努力匹配一些好玩的时间,把这些时间按时间段放入时间表,形成一种秩序和规律,这个过程很可能加长、缩短和挪动,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渐渐围绕理想目标去贴近,长期以往,一定会形成积累后的效果,形成一种平衡,平衡是一种天长日久的具体选择叠加之后呈现的效果。
2. 30岁以后,逐渐找到一生目标的思考核定去追求其中的人生体验和创造。30岁以前,人生会有很多的试错、找方向、认识自己的过程,30岁的时候基本已经有10年的寻找和认知积累了,这个时候就有一些能力去探索自己的一生目标,就会有目的地去实现。通过一些辅助的测试工具,知道在人生的旅程中会有意识地安排它们分阶段实现。因为知道这些本身就是我们要的,知道我们那些勤奋努力的时光,也正是去追求这些我们要的东西。那如果有时间和能力,为什么不现在就实现呢?
3. 年龄足够大到去思考到底该用多少时间用来努力未来,用多少时间享受现在,根据津巴多时间观,在40岁左右的时候,可以是六四或者五五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让人满足现在,不满足于未来的比例,是让人最有动力也最心理 健康的比例。
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认知,学时尽力,玩时尽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