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中有一段话打动了我: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想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继而陷入各种负面的怪圈,引发对现实的无力感。有时候感觉生活没有希望,只有无尽的绝望,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感觉一天天麻木不仁,但是又空虚无比。每天跟随着大众主流,跟随着别人的意愿去做事,而不是为自己。因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也就只能为领导、家人、父母而活。
这种虚无主义必然的一种结果就是拖延。拖延症的蔓延,多半就是因为如此,因为自己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不知道或者不敢去拿,所以只能违心强迫自己做些不想做的事情。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拖延就是这个本能的一种体现。见过上班拖延的,但很少见下班拖延的,因为前者是痛苦后者则是快乐。然后所有的事情都开始变得不着急起来,对于工作与生活懒懒散散,对于时间概念开始匮乏,对于重要的事情开始漠视……
这就是自我价值感低的体现之一,人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可以拿回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拿回自我价值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知道为什么而活,重新建立希望。建立希望的有效方式之一则是设立愿望,想要做成什么,得到什么。”
我发到群里,引发很多讨论,也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我觉得找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其实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当然,自我探索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非常值得去开始尝试。
我理解的梦想,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自我探索的,它其实一直都在,但是被我们埋在潜意识里了。
就好像我的身体里感觉像是有一个我不认识的自己。以前我想画画,又想,也许要等到60岁退休以后吧,我在20岁就想学习心理学,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条件,也没有人引领。我只有一个愿望,没有达成的方法,也没有尝试,只是想想而已。类似的小小愿望很多,它们都躺在脑海的最容易忽略的角落,有时候闪现一下,然后又灭了,因为还有一个声音跟我说,太遥远,不可能。
直到生完孩子,机缘巧合,关注了武志红,才发现,原来心理学离我这样近,一发不可收拾。同时,也开始拿起笔,从最简单的儿童简笔画开始,虽然画的都是简单的东西,但是好像是一点一点在喂饱我的心。
每一个小小的愿望尝试去做之后,慢慢的就发现,潜意识里那个我不熟悉的我,开始慢慢变得熟悉起来,也有了活过来的感觉。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更加靠近那个我。越靠近,越欣喜,感觉表面的我,与内在的我,合二为一。
再回想以前的感觉,表面的我和内在的我,是分离的。分离状态下,我有力量是使不出来的。合一的状态下,我感觉每天都充满力量,每天都是被梦想叫醒的,做每一件事都充满动力,甚至可以说有了内驱力。内在的力量驱动我去做事。然后不再有所谓的艰难感,也不再有所谓的坚持。一切都因着喜欢,挑战,兴奋。
其实,成年后的梦想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想的那样,要当个科学家,要当个航天员,要成为百万富翁,并不是只有那么大大的,才叫梦想。梦想也可以是小小的,身边的,比如,看到家人开心的笑脸我就特别满足,也可以是梦想。有个温暖的家,也可以是梦想。给社区给公司给自己所在的团体带来一些帮助,也可以是梦想。去支教,助一个西部贫穷小孩读书也可以是梦想。
梦想就是在一次次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之后越来越清晰的。
我前一段时间读的王潇的《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是一本非常好的助你寻找梦想,探索自我的书。
作者在书里提到她的学霸姐夫是如何引导启发她的梦想,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王潇自己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又是如何思考,遇到挫折如何选择,作者详细描述了她的心路历程,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都曾迷茫,失落,然后又如何继续进发!
我在刚读30几页的时候就写了热血沸腾的一篇读后感,在此奉上:
《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读后感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梦想,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网友评论
小小一步步,拼凑出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