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冬运会如期举行,结束。
三天月假,朋友圈里一波波初冬风光照来袭,可我哪儿都不想去,就想宅着,看看书,写写文字,做饭等读初三的女儿放学回家。
吃完早餐,把被单放洗衣机里,启动。
大晴天,初冬的暖阳穿过透明玻璃纸,七彩的光芒洒进小屋,暖暖的、亮亮的,很绚烂。
“叮叮”,这时,手机通知声响起,我拿起来一看,是简书通知:“今天是你加入简书的第1年,感谢你的陪伴,快来回顾你与简书的故事吧!”
坐下来,洗衣机平静而有节奏地在转动,我的心却不平静了!
去年的今天,在山东的任淑娥老师的鼓励下,我下载了简书APP。就如我之前在《早晨从下午开始》一文中写的,懵懵懂懂就步入了中年,我的人生是从下午开始的,于是取名“春日迟迟”,没想到竟然有人用了,只好加个符号,注册了简书账号“春日迟迟_”,半个月后写了第一篇简文《你的样子》。
说是一周年,实际也就只有半年左右在写文字,不到七万字,在简书作者里属于很不起眼的那部分,可对于我来说却意义非凡,它是我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是我人生真正的开始。
这一周年,在简书,我找到了灵魂的安放之所。
在这浮华浮躁的世界中,有一个大群体,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贵贱尊卑,甚至有人不管语法对错,在简书里书写自我,让乏味的或本就多姿多彩的生活,让苍白的或本就丰盈的灵魂有了安放之所。闲时,翻翻简书,值得借鉴的收藏学习,有喜欢的文章,点个赞,或随意随性地评论一番,因为不认识,不用像在朋友圈,写个评论都要字斟句酌。在这里,写自己的,读别人的,随心随性,灵魂不再孤独漂浮。
在我认识的简书作者里,真的有人做到日更,山东的仁淑娥老师,大庆的张显辉老师,内蒙的蔺丽燕老师,她们也都有繁重的工作要做,要带孩子经营家庭,却每天更新简文。淑娥老师写的大多是专业文章,有时也有诗情;显辉每天至少一首小诗,她说她不是诗人,而我读着这些小诗却有浓浓的诗味,我相信她一定会成为诗人,有自己的诗集;蔺丽燕一年写了六七十万字,她写工作、写生活,写家人、写朋友、写老师、写学生,写现状、写过往,字里行间充满人间烟火气息,文笔自然流畅,我甚是喜欢。
这一周年,在简书,我在摇摆不定中学会了坚持。
要开始一件事容易,坚持就不那么容易了。起初我加入了“写作小组”,在大家的鼓励和督促下日更。给自己定每天500字的目标,两个多月写了三万多字,写作也随之进入了瓶颈期。正好要去美国,我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跟组长请假一个月,本想回来接着写,结果一停就连旅行游记都搁浅。新学期,代班主任,又有了不写的借口,日子就这样流逝了大半年。
再进入“写作小组”打卡群,名单里已经没有我的名字,而最初的那些伙伴,每个的文字都累积到了几十万字。我心有不甘,日更确实力所不及,自由写又没动力,我得找一种适当的方式继续写。
7月21日,“诗意语文·悦读经典”栏目由我负责的《家庭教育》阅读小组线上交流活动愉快地结束了,当初为了交流方便,我亲自建的小群也即将解散,当晚我试着跟安徽、天津的三位八零后伙伴说出结伴周更打卡的想法,我们一拍即合,改群名为“我们的写作,我们的梦”,互相督促写作,后来,安徽宁国市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萍老师也加入我们的小群。我们坚持了15周,每人写了15篇,两万五千多字。
这一周年,在简书,我找到被认同感。
更文后,有人点赞、关注,有公众号小编索稿,虽然不是什么权威认证,但那种感觉就像学生时代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当范文当着全班同学念一样,自豪,满足。人就是这样吧,哪怕如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也要在风起时摇曳着身姿,引得路人一次驻足,甚至仅仅是一瞥!
走过简书一周年,我想我不会再让我的简书长草!有人说:“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你值得记录的大事。”就这样一直写下去吧,最好能写成一本书,写给未来的自己,哪怕自己是唯一的读者,当我老了,回忆成了片段,或有一天我再回忆不起那些平淡而有味的往事,我可以翻开书或者打开简书,翻阅旧时光,让笑或者泪爬满沟壑纵横的脸,温暖我生命的最后时光!
写下这些文字,此刻,阳光正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