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你想要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亲密关系》

你想要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亲密关系》

作者: Amber_Zhao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14:04 被阅读81次

    与一位同是年妈沙龙成员的妈妈聊起《亲密关系》这本书的时候,她说:“《亲密关系》这本书我读了好多遍,对我们夫妻关系的影响非常非常大。我们之前老因为各种事情吵架的”;后来她又半开玩笑地补充了一句:“我感觉读了这本书之后,和谁都能成为很好的夫妻!”。虽说有点儿夸张,但也足以激起我拜读的好奇心,于是我也静下心来,一开始是听,后来是读电子版,开始“读”这本书。说静下心来,是因为这是一本唯有静下心来才能读进去的书,而且是需要读好多遍的书。因为读一遍,往往读不太懂。另外,书中自有很多让人拍案叫绝、适用于应对我们亲密关系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好方法,但是我们太健忘了,所以需要不时回来温习一下。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到第三章,我读起来比较容易,书中举得例子太形象了,很多时候我都忍不住要笑出声来:“可不,真的是这样的!”尤其作者用犀利(有时听上去还有点讽刺)的话语解释浪漫情怀的时候。到第三章读完,我自己的收获就已经很大了。到第四章《内省》的时候,我有些读不下去了,那些个心理学的术语,诸如受害者监牢什么的,对我来说有点抽象,有些难以理解。

    掩卷而思,前三章带给我的启发总结下来大致是这样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付起自己100%的责任,而不像之前所普遍认为的各50%。我们与伴侣之间一切痛苦的根源,并不在于伴侣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或者没做什么该做的事,而在于我们自己。我们成长过程中那些未经满足的需求,都被我们自己压抑起来,扔到潜意识的储藏间里,不去理会,自欺欺人,以为这样问题就不复存在。而伴侣之所以容易引发我们的旧伤,是因为我们与伴侣之间比普通人更深的亲密关系。伴侣的行为,很多时候会唤起我们旧伤的感觉。为了避免自己面对旧伤的痛苦,我们不自觉就会“迁怒于”伴侣而身陷权力斗争、愤怒、失望等泥潭中。解决的方案则是明白“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进而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向内探索。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并与伴侣坦诚地沟通,用“爱意“来对待伴侣。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我们自己绝佳的一个成长机会。

    《亲密关系》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通向灵魂的桥梁”。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在亲密关系中面对或者“遭遇”的各种痛苦经历,如果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话,是可以将其转化为认识自己,疗愈旧伤、找回真正自己的途径的。因此,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听起来有点玄是吧,没关系,作者很擅长用形象的、栩栩如生的生活实例来做说明。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翻开这本书,听作者娓娓道来。

    作者把一般的亲密关系分为:绚丽(月晕现象),幻灭,自省和启示四个阶段。就我们一般的生活经验来说,很容易理解前两个阶段,绚丽和幻灭两个阶段。第一个绚丽阶段,也是无数小说和影视作品所不惜笔墨描述的:所谓一见钟情,坠入情网,怦然心动等等,无数浪漫的故事就此展开。按照作者的分析,寻求“爱与被爱”,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作者在这里提到了简.尼尔森博士所著《正面管教》中提到的,孩童所追寻的“归属感”与“价值感”,其实正是“爱与被爱”这个基本需求的体现。我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把无数的从父母(或其他重要养育人)那里得不到的对爱的需求都放到了我们潜意识的仓库里,并逐渐在心中为自己未来的“理想伴侣”画出一幅画像。这个“理想伴侣”就是来满足我们那些个各种需求的。作者在文中写到:

    “每当我一想到心上人,心就会狂跳而且乐观地展望未来。一开始我并没有察觉,其实,这种美好感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足“。

    是不是很残酷地撕毁了浪漫主义的面纱?我们缺乏哪种特质,就越容易被看上去具有这种特质的“理想伴侣”吸引。找不到完全满足我们要求的“理想伴侣”,大部分人会采取的解决方案就是找一个最符合要求“次理想伴侣”,然后开始“改造计划”。“改造计划”是用期望作为目标的,然而用期望铺就而成的,确是通往地狱之路。

    对伴侣的期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失望、愤恨,而无法快乐起来。至此,亲密关系进入到幻灭阶段。不过,作者的目的并不单单是来嘲讽和撕毁浪漫主义面纱的。在分析了许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作者在第一章的末尾,给出了亲密关系“通关指南”:我们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感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源自还提时代未满足的需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在心中描绘“梦中情人”的蓝图,选出最相似的作为伴侣的目标。接着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着手改造伴侣。最终会发现,自己的需求还是不能得到满足,于是感到失望、愤恨。这时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不能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转而向内,在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另外,学着接纳伴侣本来的样子,同时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是不是还是有点玄?没事儿,接着往下读。

    在第三章《幻灭》,作者引用了简.尼尔森博士《正面管教》一书中孩子为了追求“归属”与“价值”的四种错误目的行为,并指出成年人也会用这四种“偏差行为”,只不过隐藏得更深,更不易发现而已。尤其是“权力斗争”,并指出成年人的“权力斗争”有时候并不仅仅是拳脚相加这么明显,还有其他的包括冷战、冷嘲热讽等形式。书中举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加以说明。而解决方案则是亲密关系中的任何一方,放下立场,放下对伴侣的期望、指责和批判,首先问自己:“我究竟需要什么?”我是要自己是“对的”,还是要自己是“快乐的”?作者写到:

    “据我所知,如果无力掌控大局,又不想感觉能力不足或没有安全感,最快的解决方法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你只要批评、责怪、批判或证明别人是错的,然后再理直气壮地火上浇油一下,很快,你就会全身充满肾上腺素……”

    “如果你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随便什么事都可以……,觉得自己站在对的一方,就能抵消痛苦的感觉,而怒气则能让我骄傲,神气…..,

    可问题在于,这样你就快乐了吗?你的伴侣呢?你和伴侣的关系呢?恐怕答案并不尽人意。所幸的是,本章末尾,作者给出了伴侣之间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我想要什么?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我或者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我能不能用爱意来回应这种感觉?

    这8个问题,我们普通人估计得找心理咨询师帮忙才行。然而,最关键、基本的问题在于转而向内,问自己:我要什么?我的这种情绪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我能不能撇开这些,用爱意来回应? 通过问自己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已经将矛头从指责伴侣,转而自己向内寻找原因了。而最后一个问题:“我能不能用爱意来回应这种感觉?”实际上直指最终解决方案,那就是“爱”。

    在第五章《启示》阶段,作者指出,很多时候,亲密关系不用按部就班地经过幻灭、内省进而到启示阶段,有时候可以直接跳到“启示”,就好比经过“量子隧道”一般。作者举了他自己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与妻子闹得很僵,他问自己:“假设我和妻子现在不是在争吵,而是感情很融洽的话,情形会是怎样的?”然后作者脑子里灵光一现,想到可以为妻子做她最爱吃的一道菜。于是作者立刻到厨房,专注地“付出”,心中的感觉逐渐温暖和充满爱意。很难想象,一小时之前俩人还剑拔弩张,而一小时之后却冰消瓦解,作者认为自己愿意想象自己“已经置身于爱之中”,所以得到了灵魂的帮助,解决了这次争执。

    在网上能够查到的关于作者的个人信息非常有限,但是从字里行间我猜作者很可能是一位基督徒,或者是来自基督徒家庭。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超自然的力量,灵魂(英文原文应该只是魂soul),以及最终给出的终极解决方案—--“爱”,都能在《圣经》里找到与之相一致的经文或段落。最重要的,在艰难的情形下,要做到作者给出的终极解决方案----“爱”,也唯有在自己感受到来自神那无条件的大爱之时,才有能力对身边的人给出自己的爱。

    另外我非常喜欢作者的一点是,作者非常坦诚,承认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屡败屡战。甚至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也“常常想要把这本书丢到一边,不再继续写下去,因为自己都做不到,怎么有资格教导别人呢?!” 然而我觉得,这正是作者可爱的地方,也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在做不到的时候,不至于那么沮丧。毕竟,听到与做到之间,耳朵与心的距离很长,长到我们需要不断地摔倒,又不断地爬起才能接着走下去,而这正是我们自我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考验。在“痛苦”丑陋的包装之下,往往隐含着珍贵的礼物,就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和能力剥去那丑陋的“包装”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想要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亲密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pb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