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似乎都有这么个现象:家里有多个小孩的,如果年龄差得不是很大,总是会经常性的打架。我们家也不例外。
我现在有两个娃,姐姐格格四岁,弟弟小吉祥两岁多,两个小家伙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争执,进而打起来。刚才还玩得好好的,一转眼就听见弟弟哭着向妈妈告状了。
频繁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搞得妈妈是不胜其烦。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安慰妈妈说,“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打架是种正常现象,这就像我们中学时学过的小于0的二元一次方程,无解。只有等他们慢慢长大,懂事以后就好了,你看,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我心里也难免会犯嘀咕,这世上也有兄弟姐妹是不常打架,相亲相爱一起长大的。
2
妈妈对于孩子打架的态度是这样的,打可以,但不可以向妈妈告状,被打了就自己打回来。
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颇有些狼性教育的意思。意思呢,也是很明白的:受了欺负,要学会反击,不然以后上学了被欺负了怎么办?这也是近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
对于冲突,我一向是主张以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因此对这种教育方式将信将疑。我的想法也很简单,这种教育方式,被欺负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可能变成欺负别人的问题了,这万一要是养成了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好像也不太好。后来,在网上看到储殷教授对该问题的看法,才茅塞顿开。
孩子冲突要不要打回来?按储殷教授的看法,关键看年龄。
2~4岁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完成自我认知。而完成自我认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为自己而斗争。所以2~4岁的孩子,争食物争玩具争空间,发生冲突很正常。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过度的介入。这个时候让孩子让食物让玩具让空间,让的不是礼貌,会把孩子的个人人格自主给让掉,会把孩子“让”得非常的怂。
过了4岁以后呢,社会化过程开始,孩子要学会社会解决冲突的方法,就不能光像动物一样打架了,告老师告家长,就是要协商解决。这个是要让孩子开始慢慢进入了。
7~9岁,这个时候孩子的社交性才是最重要的。就孩子的同学,孩子的社交圈对他越来越重要,那么要不要打回来呢,就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在这个社交群里老被欺负,那要打回来;如果在这个社交群里,并不算老被欺负,只是一般的意外的冲突,那么你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呢,还要考虑他在社交过程当中的长期价值,就不要真正的翻脸了,不要真正的被同学孤立了。
过了12岁以后呢,这个时候就要有法制教育,这个时候孩子发生冲突要怎么解决呢?要引导孩子去认识到社会对于冲突的解决方法,要引导孩子知法守法,因为他马上就进入青春期,到了12岁,如果还没有对法律对规则的敬畏,那么在青春期期间,就很容易出现,各种的行为示范。那过了18岁以后,就交给法律了。
3
对于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性打架有无解的问题,我观念的转变是在最近学习康妮的《如何培养受欢迎的孩子》课程之后。
课程里提到一个解决孩子冲突的方法:玩“你切我分”的游戏。
什么是“你切我分”的游戏呢?就是在分蛋糕的时候,一个孩子负责切,另一个孩子负责分,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切还是分。切蛋糕人如果切得不均匀,大的那一块肯定会被负责分的人拿走。为了不吃亏,无论是谁切,都会尽量均匀一点。一个简单的“你切我分”的游戏,就能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很难,只有通过合作、交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为了解决姐弟俩动不动就打架的问题,了解两个小家伙发生冲突的原因,我曾认真观察过他们起冲突的过程。
有一次,两个小家伙在用ipad玩学字的游戏,姐姐学字比较快,能快就学会了,玩字图游戏的时候正确率也很高;弟弟呢?年纪比较小,也不懂,就在ipad上瞎点,把游戏玩得一塌糊涂。姐姐很生气,在说了弟弟两次不听以后,就开始动起手来。看见姐姐动手,小吉祥也很生气,就抡起他的王八拳打了回去。一来二去,俩人就这么打起来了。再加上小孩子下手没个轻重,结果自然就是姐姐或者弟弟哭着找妈妈。
很明显,这个事情和我们没有事先给他们做好"分工"有关。在姐弟俩玩玩具的时候,如果只有一个玩具,妈妈会跟他们说,”姐姐玩五分钟,弟弟玩五分钟“,然后他们就能好好的玩了。通过分工合作,减少冲突,现实中妈妈就是这么解决问题的。
孩子们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介入,减少孩子打架的发生,降低孩子打架带来的情绪成本,同时也可以教孩子正确地处理冲突,在冲突中成长。
通过这个事情,给我的一个启发是:
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些问题没办法解决,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提的问题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