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最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也许根本是材料可以“散乱”(广而多,但不是毫无取舍),结构却不能“散乱”。“神不散”,很多时候就是说的“结构不散”。“神”是感情表达或者意向所指,它们都归类于“结构”。在一篇结构“坚实牢固”的散文中,再“多”、再“散”的“材料”,只要紧紧围绕“结构”服务,都不会是一篇失之水准的散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弱?除了性格原因之外,不善于表达的人,第一是没有抓住主题,第二是没有运用更多的材料来为主题服务。这和写散文时没有确立一个中心思想一样,没有确立中心思想,就等于没有确立结构;没有确定结构,自然就无法寻觅到更多相关材料来为之服务。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不会表达、不能表达的人,没有观察、没有思考、没有准备,自然就不能有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贫瘠的背后是思想的贫瘠,是情感的贫瘠。”要想成为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的人,就有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准备。在确立一个主题之后,尽可能围绕主题寻找材料,然后把它们有效组织起来,这样,自然就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散文写作是对这种口头表达能力不佳者的最好方式。我们有话要说,要向自己、向别人表达,就可以写通过写文章的方式表达出来,写日记是最基本的文字表达方式。小说中的记叙和描写,剧本里的对话、人物分析、场景介绍,则是一种比较规范或者说更高级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头脑思考问题、用嘴巴表达意图,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文学创作上,我们用散文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解构生活、提炼生活,用文章来展现生活。说活是写文章的口语化展示,写文章是口语化的规范表达。
“散文写作,与诗歌写作、小说写作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它是完全向大众敞开的。我手写我心,散文写作是为自己的生活开凿出一个窗口,也是在有限的人生中完成无限的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第八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庞余亮如是说。这就要求一个人必须随时细心观察、审视内心,并且要时时进行有效总结。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写诗是跳跃,写小说是跑步,一个人不能永远跳跃和跑步,他的日常状态应该是散步,散文就是散步。”在生活中,一个人思维的状态不一定都是高深莫测,但一定要接地气,更真实地接近现实。成功的人可以高瞻远瞩,不成功的人也要时时思考。这跟写作的分类一样。从不写小说和诗歌的散文家,不难见到,但从不写散文的小说家或诗人,却难得一见。这不是说写小说和诗歌的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人士,而写散文的作者就不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人才只写散文。而是说,我们写散文,就是在训练自己最基本却也是最难的写作能力。写好散文,就解开了各种体裁的文字密码,自然,训练自己保持正常的思维、注意观察生活,随时搜集储存“材料”,在需要的时候,把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就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此,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不再是件难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