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路上,还有需要感谢的是《GL书院》。这也是自己的一大创新,向所有可以学习的人学习。
有时候,道与术是需要不同的导师的。“术”的层次已经完全不是我导关注的内容了,然而,我们这些白菜们需要“术”才能完成毕业大事,才能解脱,开始转而求助于身边的其他人。周边的人都是大忙人,每个人自顾不暇,而且即便回答了,每个人的回答就像是大象的一个小小的部位,碎片化很严重,想要写出博论,根本不可能,陷入绝望。幸好,自媒体救了我:可以买课来找到愿意讲“术”的人,大数据给我推了GL书院的公众号,那时候,这个公众号应该还是刚刚的起步阶段。
GL书院提出了一套写论文的方法,首先,每月用四句话说清楚你的大论文:我的论文是研究.......,最核心的观点是......,主要通过()个环节来论证,主要的贡献是.....,主要的创新是......。
其次,每个月的灵魂拷问,回答下面六个问题:①为什么你要写这篇文章?(引言);②关于这个议题学术界有哪些文献积累?(文献综述);③你的文章是对这些文献的哪类创新?(创新层);④你的最核心观点是什么?(观点层)⑤你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三章核心章节)⑥什么叫紧密逻辑?这三章是论证你的核心观点。⑦你的核心论据是什么?发现了什么新材料?(分散在三个核心章节)⑧你最终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现在看来是任何一篇论文理所当然应该回答的问题。然而在当时,确实是给我指了一条出路,就是提供了“抓手”。
最后,反复琢磨他的课程。有的讲座,反复听,有的关键段落,每天听,听到背出来,也就是将其固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一想问题,就是这个思路。读文献摘要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文献里面有没有东西是有助于我回答上面这些问题的,有的话,就记录下来,没有就PASS。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问题是一个都回答不了的,之后,就是每个月,老老实实的回答这些问题,再烂的答案,也照写不误。也就是通过每月回答这四个问题,论文的脉络开始清晰起来。直到预答辩的时候,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固定下来。到那个时候,自己才觉得好像出头日子快要到了。
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要么活着上岸,要么没了。求生的欲望比较强烈。最后,可能是吸引力法则起作用了,所以,给我推了书院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