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目录:
夏王朝分享(三),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
1.夏王朝是否存在解说
2.夏之族源及何以为夏
3.夏朝的重点历史事迹
4.夏朝历代“后”的人物事迹
5.夏朝的疆域、官制、历法、刑法、土地、赋税、军事、货币、经济、文化、科技及对外情况
6.闲聊篇
下图为夏王朝全系脑图
【第一部分:夏王朝是否存在解说 】
否认夏朝存在,源头在于流传下来与关夏代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也就有了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人在那个时代对夏朝的否认。近些来疑古思潮此起彼伏,关于《史记》中记载的夏朝,一直存在是否存在的争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历史,需要从信史、考古诸多方面去验证。
在传统的中国史书中,夏朝是第一个在中原地区实行世袭制的朝代,通俗意义上认为它是一个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这点其实是有别于日后的国家形态的)。信史方面,《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我们不排除《史记》记载的偏颇失误。先辈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从考古来看,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出现。地域上,夏人活动的两个主要地区就出现了。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那;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那一片。
考古学来说,咱中国是从1959年正儿八经的开始研究夏的。1959年开始“夏墟”的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五十年以来,考古工作者们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于是就有了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掘。另外一方面呢,西周青铜器叔夷钟铭文、西周中期的遂公盨也是证明夏存在的重要实物。
记不得西周青铜器叔夷钟铭文的原话了。反正意思就是:威武的成汤,敬畏天帝,接受天命,讨伐有夏,打败其军。在小臣的辅佐之下,囊括九州之地,占有大禹之都(附注原文:“虩虩成唐,有严在帝所,敷受天命, 剪伐夏嗣,败厥灵师。伊小臣惟辅, 咸有九州,处禹之堵。”)。从这点也能说明,夏和殷(商)最起码是承前启后的。
另有西周中期的遂公盨,2002年出土,上面刻有: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 。
最早的出土青铜器不是商朝的,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的。
夏的历史时间范畴大概在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期间,大约 470多年。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这么个拐点。有一个说法,公元前2070年是当时夏商周断代工程时投票决定的,许宏老师说二里头有可能是夏朝,也有可能是早商。时间上是断代工程的诟病,这不是大问题。
从商朝的殷墟遗址可以看出,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就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商之前没有朝代,怎么可能一下子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又怎么一下子由游牧而改为定居。甲骨文也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就像人成长,不可能一生下来就会跑。
所以商之前肯定有很长的文明历程。
【第二部分:夏之族源及何以为夏】
融合了【3.夏朝的重点历史事迹4.夏朝历代“后”的人物事迹相关部分一起讲解】
说夏之族源,那势必要聊大禹,要聊大禹,那就先得说说有崇氏部落。
上古社会,在经历盘古氏、三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原始初民时代后,进入先后约12余个的氏族部落联盟时代。从伏羲女娲氏,一直到帝舜有虞氏部落联盟。帝舜有虞氏部落联盟的时代,有崇氏部落是一个雄据大河南岸,黄河以南嵩山一带,一个富有平治水土经验的部落。为什么要提一个富有平治水土经验的部落呢?因为整个远古上古时期,水患大洪水都是先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而有崇氏部落就是专门从事治水的部落,也就是鲧的部落。有崇氏部落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那,而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还有另外一个比较牛逼的治水部落——共工氏部落。
在虞舜时代,有崇氏部落和共工氏部落,都是很有经验的治水部落。而那时候,掌握着治水,实际上就等同于掌握了天下。所以这两个部落都对当时的有虞氏部落联盟,围绕权利进行过很大的斗争。
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历时9年治水无功,因此夺权失败,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崇伯鲧的儿子禹,接着扛起了大旗,是为崇伯禹。他比他爹能干,懂得联合,懂的团结部落与部落。不仅联合了共工氏,而且还联合了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展开治水的工作。治水不仅仅使当时的有虞氏部落联盟发展强大,也使得有崇氏部落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是 史记·夏本纪 里面对夏禹的描述。他的治水,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促进了他们有崇氏部落发强大,也为他们日后的夏部族埋下了伏笔。可以想象的到是,当时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的。甚至他的声望一度超过了当时的虞舜姚重华(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是为舜帝,有虞氏部落联盟第1任大首领)。这可了不得,虞舜姚重华,怎么能容忍呢?他还要传位给儿子商均做有虞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呢。虞舜姚重华想了想,怎么能让这个禹消失。别说这是厚黑学,阴谋论。同当年的尧帝想除掉舜一样,舜帝一样想除掉禹。于是就派禹去打战,当时可有虞氏部落联盟有最大冲突的就是九黎蚩尤氏部落联盟的后代三苗氏,舜想借刀杀人。禹出发了,结果却没有像舜帝想的那么好。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去了,声望大增。治水的功劳,讨伐三苗的功劳,让禹的权利声望那是甩当时的舜七八十条街。
舜帝悲剧了,权利越来越大的禹,把它被放逐于苍梧之野,禹掌握了真正的有虞氏部落联盟,有崇氏部落(夏部族前身),也接替了有虞氏部落联盟,打着禅让的幌子,行的苟且的勾当。禹成为夏部落部落联盟大首领之后,整个夏部落联盟主要有这几个部落构成: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共12个。
当时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大禹郊祭。当时很多诸侯部落联盟都不满意大禹,意思是他打算让他儿子即位为部落联盟,破坏公天下,当时郊祭之后,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大禹为了检讨过失,也为了震慑,为了美化,也为了让禅让更听起来好听,更是为了看看禹成为夏部落部落联盟大首领之后,有哪些服气的,有哪些不服气的。于是大禹在成为夏部落部落联盟大首领后,继续讨伐三苗,三苗很弱,又被打败了。为了巩固联盟权利,禹沿着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约在今天的安徽蚌埠),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所谓涂山之会,就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是也。
大会的效果很是理想,诸侯部落联盟都很拥戴禹及禹的部族下夏后氏。但是大会的效果也有不是很理想的。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防风氏厉害,我就不服你夏后氏,我就要晚到,结果就被禹给收拾了。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那个金可不是现在的金,就是青铜。随着收集到的铜年年增多了,为了纪念涂山大会,然后就铸造了九个大鼎。分别是: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九鼎成,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象征着九州,借以宣扬权利的至高无上。
夏禹也是需要名声的。为了维护表面的禅让行为之美,他曾经打算让位给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但皋陶比他死的早。他又打算让位给掌管山泽、调驯鸟兽颛顼和少典氏的后裔伯益(秦国和赵国的祖宗)。伯益很厉害,首创畜牧业,按禅让制的走法,伯益是要成为禹的继承人。但是禹死后,禹的儿子不管它什么禅让不禅让,直接对法定继承人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史书上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反正就是启搞了个政变斗争夺了权利,成为了领袖。
这个夺权的过程是很残酷的,伯益和启双方代表的力量进行了较量。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可想的到的是启差点被伯益给干掉。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天的河南禹县举行了国际盟会。他要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钧台之享”。
钧台之享这个事情呢,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接受。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领袖就起来反抗。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战争就发生了——甘之战。“甘之战”是启讨伐不服他最高领袖地位的有扈氏的战争。结果是“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王朝正式建立。
《甘誓》可以了解一下,变公天下为家天下的始祖,比《禹誓》规模更大规格更高。
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终于在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下,被打破,部落联盟式的国家形态出现。但是,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却远远没有结束。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在争夺继承权方面上演骨肉相残的把戏。
然后说说一说,启的五个儿子
长子:太康
次子:元康
三子:伯康
四子:仲康
五子:武观
启晚年的时候,他的第五子武观发生叛乱,是为武观之乱。害国伤民败法,就被诛杀了。这属于当时夏王朝的内部斗争,当然外部斗争更残酷,后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部落联盟的太昊伏羲、少昊伏羲所形成的东夷两昊集团作斗争从未间断。
启死后,长子太康即位,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当时的夏部族权威就有所下降,东夷一直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攻打夏王朝。有穷氏是个善射的部落,他的的首领叫羿(也就是后羿),他打进了夏王朝,把太康给赶跑,逃到了同姓诸侯斟鄩氏部落那里,这个事件就是夏朝历史上著名的“ 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后,羿立了个傀儡,也就是太康的四弟仲康。这个做法当然引起了一些部落的不满,比如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就公开出来反对羿。羿说他们废时乱日,就率兵讨伐羲和二氏,这个历史事件就被演绎成日后的“后羿射日”传说。
结局和氏与羲氏失败了,羿依旧把持政务。后来傀儡夏后太康的四弟仲康死了,他的儿子相继位。相感觉斗不过羿,就逃到了斟鄩、斟灌二氏躲避去了。这样的羿更肆无忌惮,独霸国政。但羿不会理政,好狩猎而荒废国事。当时像武罗、伯困、龙圉这些都是忠臣,他都不用,用了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这个寒浞不是个省油的灯,羿属于养虎为患,引狼入室。寒浞先是被伯明氏驱赶,被羿收养,随着势力慢慢的强大,趁羿出去打猎。寒促,霸其权、夺其妻,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豷,一个叫浇。
寒促就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但当时毕竟夏朝的后是相,于是寒促就派他的儿子浇,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夏后相有个老婆叫缗,当时已经怀了baby少康,浇来的时候,她从墙洞逃走到了她的母族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就少康出生了。少康,一直在有仍氏部落成长,并作了仍氏的牧正。后来浇听说还有这么号人还活着,就派兵来到有仍氏追杀。没有办法的少康,只得逃到了舜帝的后裔有虞氏部落那里,并在有虞氏做了庖正。有虞氏的首领叫虞思,有两女儿,都嫁给了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还把纶城这个地方交给少康管理,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虞城利民镇那块地方。少康依靠纶城,开启了他的复国之路。
复国的道路上有3件大事很关键:
第一件是,少康先派自己的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儿子殪这个人及他的势力;
第二件是,少康派将军女艾,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去寒促的另外一个儿子浇刺探虚实;
第三件是,夏室遗臣靡当时躲在有鬲氏部落,他听到少康要复国,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
然后东夷族有穷氏部落覆灭,夏王朝也结束了近40余年的“无王”时期 ,夏王朝正式自太康失国后复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 事件。
少康复国有两个最大的功臣,一个就是女艾,另外一个是就是少康他儿子姒杼。少康之后就是他儿子姒杼为夏后,姒杼毕竟跟东夷作过战,帮助他父亲复国,他知道东夷对夏室的不满,曾大举征伐东夷部落。姒杼是夏王朝的第7任夏后,发明了甲和矛,率军东征东夷的时,获得九尾狐,在他的统治时期,是夏王朝最昌盛的时期。除了东夷,他打败了渤海、黄海、东海边上的多个部落及以狐为图腾的九个胞族,促进了东夷及海边各部落进一步融入夏朝。
姒杼之后是他儿子姒槐,他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泗水、淮水之间的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九夷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姒槐的时代,是整个夏王朝最辉煌的时代,东夷和夏王朝暂时不打战了,开始和平相处,会向夏后纳贡祝贺,和平发展。姒槐之后呢,是他儿子姒芒为夏后,他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唯一需要记住的就是,夏后姒芒,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制度。
姒芒之后,就是他儿子姒泄。姒泄的时代,东方的东夷族与华夏族逐渐同化了已经,他就向西方发展。也就是夏后姒泄的时代,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的模式正式开启,开始分封诸侯,赐爵位,而这个举措直接导致了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
姒泄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姒不降,一个是姒姒扃。姒泄之后,儿子姒不降即位为第11任夏后。而且他是夏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夏朝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统治的五十九年里夏朝版图达到最大化。夏后姒不降比较特殊,他不想传位给他儿子,想传位给弟弟。所以在他当了59年夏后,78岁的时候,他就把夏后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弟弟姒扃,他自己又当了10年的顾问式夏后,88岁才去世。
竹书纪年里面讲,三代之世内禅,惟不降实有圣德,说的就是他让位给弟弟的故事。姒扃,夏王朝第12任夏后,没什么特别的,有个好哥哥好爹。姒扃之后,是他儿子姒廑。姒廑是很出名的夏王朝守成之君,他作为夏王朝第13任夏后,夏王朝国势依旧很是强盛。姒廑之后呢,就是姒孔甲(姒不降的儿子,姒廑堂兄弟,姒扃的侄子),作为第14任夏后即位。姒孔甲时期,夏王朝开始衰落,孔甲在位期间,喜好信奉鬼神,而且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造作了9年的时间,成语 ”孔甲好龙“说的就是他。姒孔甲之后呢,就是姒皋,他是一位守成之明君。他爹很操蛋,他好歹恢复了一点国力,天下之民都得到夏王姒皋的恩惠,很是贤明。姒皋之后,是姒发,是夏王朝第16任夏后,他比他爹更厉害,让夏王朝再度强盛。他任用豢龙氏的后代养马长者关龙逄为相,7年时间让夏朝更加繁荣,可惜的是他没个好儿子。虽然有所强盛,但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的不行。自孔甲乱政后以来,整个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
姒发的儿子姒癸即位为夏后后,虽然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姒癸即位后,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他曾经讨伐末喜氏,抢了子末喜氏的妺喜回来,但妺喜早已与伊尹结好。这下惹怒了伊尹,伊尹愤怒中奔投了商汤。他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最终在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下,于鸣条之战大败。
姒癸,即夏桀。被汤放逐于历山,再后来又逃跑到了了南巢之山。夏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 ,共传13世17王历时约472年的部落联盟式国家灭亡。
商汤建国,夏人后裔也有所流传,夏人主要留居中原成为商之民。其中有两支迁徙如下:
【南支】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是为南支。
【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部落及民族融合,传后世有匈奴。
为延续大禹后裔祭祀,商汤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日后周武王伐商之后,又封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杞国,在商周两代都主管对禹的祭祀。
【第五部分 夏朝的疆域、官制、历法、刑法、土地、赋税、军事、货币、经济、文化、科技及对外情况】
【夏朝/联盟邦国疆域】
夏朝,准确来说是一个多部落联盟性邦国,它是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阶段。所以说,夏朝的疆域只能是广义上的,而非实际意义上。夏后氏族与其他部落联盟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咱们一般叫诸侯国。整个夏朝/联盟邦国,准确来说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宗主国与朝贡国构成。尤其夏后氏,夏后氏及其他十一支姒姓部落组成。他们在血缘上有宗亲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组成了整个夏朝/联盟邦国的广义疆域范围。
简单来说,夏朝/联盟邦国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往复杂里说,它北及今天河北南部、南达今天湖北北部、西起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天河南山东及安徽三省交界地。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是先从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开来,然后慢慢的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徙,最后走向了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对于整个的夏朝/联盟邦国来说,它们主要的活动地理中心就是今天的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地方。按河水流域来讲,夏朝/联盟邦国晚期,伊洛河水相当重要。国语里有一句话:“昔伊洛竭而夏亡”说的就是伊洛河水的重要。
夏王朝虽然是早期的部落联邦形式的国家,疆域虽然是广义上的,但也是有行政区划,夏朝的行政区划是禹分天下为九州,造了九个大鼎。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接下来说一下夏王朝时期的方国(类似于诸侯国):有仍氏,夏时方国国之一,风姓,是太昊、少昊后裔;有虞氏,夏时方国国之一,姚姓 ,舜之后;还有一些方国,比如有缗氏(也是少昊后裔),比如有莘氏(帝喾高辛氏后裔)等。
【夏朝官制】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原始部落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父权家长制家庭就是一种特别的力量。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正是在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
国家有了,当时贵族们要想保持那种旧时代的血缘关系,就需要严格区分姓氏。出生之姓,以封地建立新氏,以邑为氏。最终也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上到夏王朝的夏后,中到贵族,小到更低级的职官,一应如是。
夏朝的官制,准确得先从原始部落政治制度解体说起。原始部落制度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是”奉“天罪罚,说白了就是天命,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但随着原始部落政治制度的解体,父权家长制出现,依姓氏区别宗族关系,就有了世系王权、世系贵族。
(这首传说是禹所做的“卿云歌”,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意思应该也是说自己是天命所归的那一个人,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一下)
那么所谓的父权家长制为核心,就是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按照辈分高低和族属亲疏来排。反应到整个夏王朝政权结构上,就是夏后作为夏王朝的统治者,统领天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下面有军队、官吏、监狱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下,夏王朝的官制成形。主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夏朝中央官制,简单来说是就王(后)下面有三正、六事。所谓三正是车正(管车服的)、庖正(管膳食的)、牧正(管畜牧的),他们都是管具体的政事;所谓六事就是遒人(王的近臣,类似封建时代的公公,宣布政令什么的)、蔷夫(搞国家经济的,主要负责征收农业生产物)、大理(也就是搞诉讼刑狱的)、太史(就是史官及管理典籍的)。除此之外呢,还有为王室服务的一些官员,他们有管历法的“義和”、官音乐的乐师 “瞀”,有管学校的教官“官师”。《夏书》里有句话,叫辰不集于房,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六事是泛称,不是具体指六个。
夏朝地方上的官制,比较简单,就是候、伯、牧(收贡赋的)。
【夏朝历法】
很简单,那就是夏历,中国最早的历法之一,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该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夏正。简单的说就是大致是采用整数366天为一岁。历法这个不展开,内容比较多。
【夏朝刑罚】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禹刑》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办法…除了这部法典外,还有《政典》。需要说明的是,夏朝的时候已经有了监狱,唤作夏台,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说的就是桀曾经把商汤下了夏台的监狱。
【夏朝土地】
夏朝那个时代,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社会性质虽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定论。但公社与井田已存。
【夏朝赋税】
《孟子·滕文公上》有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意思是说夏代的部落农民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在整个夏朝,九州五服贡赋也是不一样的。
这里我们讲一下五服:
五服其一,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为五服,亲戚关系;
五服其二,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是为五服;
五服其三,古代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五服其四,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是为五服;
刚刚我们说的贡赋五服,是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这个五服。具体如下:
【甸服】
是距离夏都城五百里以内的方国部落,为夏都城的主要粮食供应地方。100之内的赋纳带秸秆的谷物;200百里的赋纳禾穗;300里外者赋纳带稃的谷物;400里外者赋纳粗米;500里外者赋纳精米;这是甸服。
【侯服】
是距离夏都城五百至一千里间的方国部落,它们是夏后氏的氏族诸侯部落的封地。是先小后大,500里至600就是采地(也就是卿大夫的封地);600、700里就是男爵小国;800至1000里地为侯伯大国。
【绥服】
是距离夏都城一千至一千五百里为夏后势力所及的边缘区域。这个范围内的300里内的可推行掌管文化教育,200外的推行发挥武威卫戍的职责。
【要服】
也就是距离夏都城一千五百至二千里的地方,就是夏后必须通过结盟交涉的方法而施加影响的区域地方。这片地方的300里内通过同盟和平相处,200里外为夏民的流放地。
【荒服】
是距离夏都城二千至二千五百里处为异族疆域了。说白了与夏后氏只有间接的沟通。这个区域内的300里内的是各少数民族,200里外是流放地。
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距离夏朝都城越来越远,缴纳的贡赋也不一样。
在补充一下孟子里面的一句话:“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这里面分别提到了夏商周的赋税制度。夏人的“贡”、殷人的“助”和周人的“彻”,这些赋税制度都是延续发展的。实际都是在缴纳民户年产总和的十分之一的。后面周朝的什一法就是根据这个来。
【夏朝的军事】
要说夏朝的军事,那必须聊聊夏朝的军队、武器。
夏王朝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建立了一支由夏王后(就是夏王,他们的王生前称后,死后称帝)直接领导的奴隶主军队。夏王朝的军队,无常备军,只有平时卫队和战时军队。平时卫队,只有贵族组成,是夏王的警卫;战时军队是由奴隶主组成,战时临时征集的。夏王朝的人口在200万-300万之间,鼎盛的时候300万左右。一般的百姓、奴隶是没有资格当兵的。
夏朝军队,说的是战时军队,是以步兵为主,车兵已开始出现。当时的武器主要有戈、矛、斧、弓箭,但都是木石制造为主,有少量的青铜兵器。夏朝的整个战时军队的人数是很少很少的,都是发生战争,夏王就临时征集奴隶主组成军队进行战斗。举个例子,少康逃亡到有虞氏时,复国只有500部属。
另外补充一下 《甘誓 》:夏启讨伐有扈氏,在甘地发布的临战誓词,是为《甘誓 》,中国古代最早的军事法。
【夏朝的经济】
主要依靠农业、工业、畜牧业。夏朝的农业,发展很迅速且很厉害。那时候的国民主食,主要是黍、粟、稷、稻煮成的粥饭。社会上层人物就是能多食点干饭,偶尔吃点青菜,下层人只能喝稀的。无论上层下层只有在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才宰牲,而礼肉一般都是放在鼎内在地下储藏起来。另外需要说的就是夏朝的酿酒,杜康造酒、 禹的大臣仪狄作酒 、太康造秫酒、少康作秫酒等等这些记载都说明了酒在当时农业文明中是很重要。夏朝的工业,准确来说是手工业,主要就是烧陶器,磨石器,作骨器、蚌器,铸青铜器,制作木器。石器制造方面,以钻孔石铲与石刀为主的。
准确来说酿酒、制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纺织,都是属于夏朝独立的手工业业务线。夏朝畜牧业也很厉害,大批的奴隶给奴隶主放牧,有专们搞畜牧业的部落,比如秦赵的祖先。在当时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
讲夏朝的经济那就得说到钱,说到货币。夏朝的货币就是贝币、贝蚌、铜贝这些东西。其他类型的货币还没有产生。由于夏王朝处于中原地带距海远,所以贝币不是随随便便都能捡的。对货币是有专门人员管控的。那些贝,捡回来要在夏部落联盟报备作标识的,不是什么都可以用。据说现在挖出来的这种贝壳,是在台湾海域以南的,大多在印度洋那边的,经过打磨成一定形状的。历史学家许宏老师猜测,是从西部那边带过来的,西域那条路,可能在夏商之前就很热闹。
【夏朝文化和科技】
夏朝文字—夏篆,夏禹书、禹王碑则是夏朝的传世文字,都是夏篆,但史学界至今存疑夏文字的存在,因为史学界有一部人认为夏朝不存在,何谈文字?
夏朝二里头遗址,也就是二里头文化,这一文化遗存的时间,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能够直接明确的追溯到纪年,尤其那些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夏代社会发展的情况。
夏朝已经开始有车了,但不是马车,应该是人力车,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夏王朝的科技,最大的贡献就是夏小正:讲的是星象与农业赖以使用之历法的关系,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的。不过需要知道的是:《夏小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东汉中期成书的《大戴礼记》的第47篇讲的就是夏小正,而夏小正的发明则来源于夏朝。另外需要说的最早的地图是九鼎上的那九幅图。
【夏朝对外关系】
夏朝整个朝代的对外民族及外交关系,主要集中在三苗、东夷、和商部落。
三苗是九黎蚩尤氏后裔,尧舜禹三代都曾克三苗,最在禹克服苗师,平定三苗后,三苗退出了历史舞台。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禹誓》,和尧舜时期的天下四罪(即三苗、驩兜、共工和治水失败的鲧)。东夷是伏羲女娲氏部落两昊集团,及伏羲太昊、伏羲少昊集团。夏朝前期很多时期都在与东夷作战。东夷族的东南支分为九族,统称“九夷”,在夏王朝到了杼的儿子槐在位时,九夷纷纷归附夏后,往后夷夏彼此和睦发展。商部落很简单,最终灭夏。商族头子姓子,源于黄帝曾孙帝喾高辛氏的后裔,商朝的始祖子契,是帝喾妃有娀氏和简狄生的,子契和唐尧、后稷都是帝喾的儿子,他们是兄弟,都和尧舜夏禹同时期,商朝的始祖子契被封于商,带领族人发展。发展到了后裔子孙成汤时,在伊尹、仲虺、女鸠、女房的协同下,始征葛,又先后消灭韦、顾、昆吾等亲夏氏族,削弱夏后势力,然后灭夏。
这就是夏王朝与三苗、东夷、商族之间的简略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