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是否能运用大数据分析,轻松写出一篇好文?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是否能运用大数据分析,轻松写出一篇好文?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作者: 张妞爱码字 | 来源:发表于2019-04-24 16:27 被阅读0次

    世上那么多作家,成功、成名的为什么就那么几个?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否都有共性规律可循?你喜欢哪个作家?你是否发现了他的文字有些什么特质,能深深吸引着你?

    说实在的,文学实在是很玄幻的东西。看起来文学和科学是完全不同的领域,科学讲究的是数据分析、比对,硬性的指标,冷冰冰的结果。但文学,貌似无法探究出规律,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硬性的标准,那么,文学成就,全都是天赋和偶然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出好文章的遣词、造句、成文的规律,甚至用电脑,输入关键词、中心思想,就能编程为一篇好文?

    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却有一个人去做了!他就是美国作家本 布拉特。在他的新书《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中,他开辟了一个文学分析评论的新领域: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世界上伟大作家作品里的规律、秘密和有趣之处。作者以上千本著名文学作品为数据库,与数百万个单词做比对,利用最前沿的技术和算法,结合统计学理论,向我们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另一面。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分析了几个著名作家爱用的词,还比对了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的不同。研究了畅销书畅销的原因,以及重复用词的利弊,开头、结尾的表述规律等等。可以说,这本书打开了我们看待文学作品的新视角,也向我们展示了学习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那么,书中讲述了哪些有趣而颠覆我们想象的写作规律呢?

    01 大道至简是真理,但不是唯一的真理

    在研究了167部文学作品的用词规律后,作者发现了使用副词的频率和作品受欢迎程度的关联性:副词越少,作品越受欢迎。

    像海明威、斯坦贝克、福克纳等作家,他们的语言都是很简洁的,他们的杰作也都是较少使用副词的作品。作者将《了不起的盖茨比》、《双城记》、《远大前程》等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和他们的其他作品一对比,都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越出名的作品,用的副词就越少。

    可见,对于读者来说,简洁的语言更易于接受。有时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有力量,越能深得人心。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看小说、微信短文,而很少有人能受得了教科书的复杂理论。

    当然,这是绝对的吗?作者提出,也有例外,比如劳伦斯的两部伟大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恋爱中的女人》,副词使用数量比他的其他作品都多。也就是说,普遍性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性。但作者指出,起码大部分人力图创造杰出作品时,总是会有意地避免使用那些会带来麻烦的词,这总是有益无害的。

    大道至简

    02 文学作品中的男女差异和个人风格

    作者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比对了Facebook状态中男性和女性较常用的词语,发现男性较女性更常用:Shit(胡说八道),actually(实际上),shave(刮脸),league(运动联盟)等词,女性则比男性更常用:shopping(购物),boyfriend(男朋友),something(某事),the(定冠词),Cute(可爱),Excited(兴奋)等词。

    这个规律同样存在于文学作品,甚至是一些不太明显的代词,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使用频率都有明显不同。比如女性更多使用I、yourself、their这类与人称有关的代词,男性则喜欢用a、this、these等这类指示代词。

    除了性别差异,作者还研究了作家的写作风格,发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喜欢的一套遣词造句,甚至是看似风格很相似的两个作家,用科学数据一比对分析,都能发现他们各有各的不同。这就是每个作家的专属指纹。

    这是否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可以模仿到一个作家的外核,却无法完全复制出每个作家的内核特征?所以,一个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到人,一定是因为,他一定有着别的作品所没有的独特之处。

    03 封面的“招牌”效应

    作者提出,我们虽然不能通过封面来判断一本书,但有些东西真的可以通过封面来了解,比如知名度。

    比如,斯蒂芬 金的第一本书《魔女嘉莉》,1974年出版时并未登上《纽约时报》的榜首,因为没人认识她,那本书上他的名字印得很小,在整个封面的占比不足3%。但这本书一上市就大卖,头两年售出了100多万本,不久又被改编成电影。人们并不知道斯蒂芬 金何许人也,而是通过口耳相传,纷纷购买。

    后来,随着斯蒂芬 金名声大噪,他的第二本书《撒冷地》,人名占了封面的7%,到1989年出版的《黑暗的另一半》,几乎整个封面都被他的大名占据,占比为47%!

    整个封面被名字占据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当一个作家不太出名时,你的名字并不是书的卖点,所以自然封面占比较小。而当你的名字成为了“招牌”,封面是最能直观体现出来的。

    04 文章的“首尾”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首尾效应,就是人们更倾向于记住开始和末尾的事情。所以作者专门研究了伟大文学作品开头和结尾的“套路”。发现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固定模式,但好的作品,确实都有一个比较吸引人眼球的开头,那些出人意料、令人难忘的文字,总能带来更多的震撼力,一个独特的开头,是成功的关键。而打破固有模式的开头,就能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

    虽然无法找到完美开头的规律,但作者统计了一些糟糕的开头,发现一些陈词滥调的套路,比如排名第一的:“这是一个黑暗的暴风雨之夜……”以天气为开端,似乎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写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那些用烂了的俗套,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至于结尾,作者研究了迪克森的《哈迪男孩》,发现约19%的句子以明显的悬念符号结尾——比如用感叹号表达兴奋、吃惊,用问号来表达神秘、留下悬念。如果具体到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这个占比高达71%!

    作者还分析了一些列惊悚、悬疑类小说的结尾,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结尾段落总是把话说到一半,留下悬念,让读者止不住想要翻到下一章继续阅读。制造悬念,可以说真的真的非常奏效。

    制造悬念,非常奏效

    虽然写作的规律有千万条,但读了《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我们能确定的,可以用在写作中的方法,还是非常实用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把握下面这些写作原则,虽然不一定能让你的作品一夜成名,但起码,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第一, 要增强文章可读性,“简单粗暴”依然是真理

    有一句话说得好:成功的秘诀无非就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那些大家,都是把最深刻的道理,用最浅显的方式表述出来的人。而一个行家,一定是有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本领的。

    每次写作的时候,刻意联系,多问问自己,这篇文章如果拿给小学生看,他们能看懂吗?他们会有兴趣看下去吗?

    不要认为简单就是肤浅,粗暴就等于粗俗。简单中透着不简单,讲述出深意,粗暴中展现重点,给予人强有力的震撼,你的作品,一定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这,不就是写作的意义所在?

    引发思考,就是写作的意义

    第二,专注,并打造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记者给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一人一张纸,让他们不互相交流的前提下,写下自己认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结果是,他们的答案不谋而合:专注。确实,无论干什么事,找准了目标,倾注全力、心无旁骛,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天。写作也如此。

    为什么?从《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因为专注,个人的定位、写作风格才会越加清晰,而独特的内核,几乎是作家成名的关键。想想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就知道了,哪一个不都是有鲜明的语言特征,就像作者说的,有自己专属的写作“指纹”。

    当然,要打造自己的写作“指纹”,开头是非常难的。很多作家的经历是,写作都源于模仿。也许你有非常喜欢的作家,你的写作风格即使不是刻意为之,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向你的榜样靠拢。但是,别忘了《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中的重大发现:即使是风格再相近的两个作家,他们的本质其实仍然不同。

    也就是说,模仿是为了超越。在你学习并不断精进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了,你的初心,你与别人的不同,因为,这就是你成为名家的关键性因素。

    写出我心

    第三,打磨好标题、开头、结尾,你就成功了一半

    想想畅销书封面的“招牌”效应,想想心理学的首尾效应。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标题的打磨,开头结尾的遣词造句。

    标题一定要吸睛。不仅要高度概括文章内容的核心,更要找到你和别的文章的不同。开头要避免陈词滥调,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可以重复,但一定要让重复发挥出效用。

    就像《双城记》的开头: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为什么会流传为经典?就是他用好了重复,而不是把重复变成陈词滥调而毫无意义。当然,如果你无法让重复体现出如此深刻的蕴意,建议就是,打磨出不一样的开头,让读者眼前一亮,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同样地,结尾也需要我们足够重视。有的文章会偏重于引发人思考,有的文章会偏重于制造悬念,就像现在电影流行的结尾那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埋下第二部的伏笔,或是让读者意犹未尽,都能让你的文章上升一个高度。

    写出一本让读者想要一口气读完的书

    总之,文学作品虽然复杂,虽然主观,用科学的方法、理论去研究,并不能完全解开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成名秘诀。但我们通过理性地分析研究,起码能避免一些错误,找到一个新的思路,并刻意去练习,以更好地服务读者,更贴近自己的内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否能运用大数据分析,轻松写出一篇好文?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gg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