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486]
。。ISBN: 9787505751873
。。内容简介。。
1969年,老陶一家老中青三代五口人从南京下放到苏北洪泽湖边的三余,由此展开一段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作品以儿童小陶的视角展开,从孩子纯净好奇的眼中,看到父母无畏人生困境的努力、三余优美的乡间景致、憨厚又带点精明的乡亲,还有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
韩东,小说家、诗人、编剧、导演、编辑。童年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其创作活动持续四十年,与“新时期文学”的共时共生,可谓后者的见证人、参与者以及代表之一。曾获包括华语文学传媒奖之长篇小说奖、首届先锋书店诗歌奖大奖(2021年)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学教材。著有包括“年代三部曲”(《扎根》、《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知青变形记》)在内的长篇小说多部,以及中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四十余部。另与导演贾樟柯合作,撰写电影剧本《在清朝》,自编自导电影《在码头》、话剧《妖言惑众》。
。。短评。。
#
虽说不时出现的议论阐发甚至括号附注有损文气或画风(后半段尤甚),毕竟是“早期作品”,虽说不时散发出《故乡天下黄花》《马桥词典》的味道不过也正因为这种联想而暴露出差距,但有太多熟悉的因素勾连着我,从无法入眠的夜半,黎明前的黑暗,到重新一片光明,一口气读完。
#
读了《扎根》才知道韩东还有苏北农村生活经历,一直以为他的根据地是鼓楼和下关,最多是江宁。
#
春节假期慢悠悠的读完,故事清冷温柔,不疾不徐,小黄小白小黑,100斤菜三斤盐……如此盛世谁有心思读那个时代的文字呢,给自己添堵吗?《扎根》首版2003年,精妙的文字迟了小20年才看到,对我来说是不早不晚,早了看不进去也看不懂,现在看呢,非常合适。很多很多印象深刻的片段,比如苏群跳河那段,苏群解释说,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也没有真的想死。老陶说:“那就更可怕了!” 又比如老陶说小陶,“我看你是勇敢得有些过份了。”
#
故事应该脱胎于作者的童年经历,语言出奇得好。写的又是我曾多次踏足、很有共鸣的苏北,从砚马河这一线索考据,很快在地图上发现了三许、小墩口、黄集…以及那密布的河流
#
应该怎么说这本书呢?这是个问题。因为这本书基本上很难归类,也就难以套用一些套话。事实上这本书在叙事上、结构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但感觉说出来有些离题万里,毕竟这本书是不需要用这些东西来标榜自己的独特的。
韩东在后记中说自己写现实的方法是把真的写得像假的,写得飘起来。不知道《扎根》对那段变幻诡异的历史的平静描述是不是这种想法的体现。在这本书中你看不到所谓的文革的困难深重,有的是一个或者一群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仔细而认真地生活的,甚至,韩东的纪年方式用的也是狗的生存阶段,很有些结绳记事的味道。你可以把这个书叫做《文革下放生活指南》,只是,这本指南里夹杂着感情。韩东在小说中讲感情也是一副平静的神态,就和总是在路边等待家人回来的陶文江一样。陶文江最激烈的表达方式不过是骂几声“该死”。陶文江和老陶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读者看不到儿子们的悲痛欲绝,只有一种悲伤在字里行间弥漫。
不说了,再说就有些强加自己的感情与书上的味道了,其实韩东未必那样想。
王干说这本书将成为经典,这话有些悬。说悬,并不是这本书并不够经典的资格,其实他比很多所谓的经典更有经典的架势。但,有时候经典也要靠运气的。
ps:感觉这本书到了最后,开始那股从容的势头有些滞了,显得有些急匆匆地。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耐心有点到了极限。
#
爱上一片土地,可能不是因为生命来源于那里,而是青春和回忆留在那里了。
小陶的童年在哪里,他让我想起我的童年,让我暂时忘记我对父母的怨恨,在某一刻,我爱那片村子,爱我的亲戚,爱我的玩伴,可一切都不在了。
我需要扎根在哪里?
我会为世界留下什么?
韩东的小说在中国文坛是别具一格的靓丽,文字朴实,哲思精粹。初读总是会读不下去,因为韩东写的故事太真实,太生动,以至于我无法寻找思想的内核而想去放弃它。可当耐着性子读下去,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篇成功的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哲学启蒙之作。
#
老陶以他的方式创作着,也以他的方式毁灭着(那些书)。就像我正在写的这本书,写完之后就只有这本书了,而作为素材的那段生活将踪影全无。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