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暑假,看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然后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那是我开始坚持读书笔记的第一篇。
那时第一次接触便签读书法,这是一种将书本内容与现实场景强烈结合的一种读书法。并且开始运用三张便签读书法。
17年的寒假,读第二遍,那时发现了便签读书法可以应用于自己的听课笔记中。
18年的暑假,也就是最近这段时间,读完《这样读书就够了2》,相对于第一本《这样读书就够了》,新版的视野更加开阔,新增了拆书帮这几年的拆书手记。
但是三遍读下来,对于影响最大的还是便签读书法。
新版同样对便签读书法做了全新的阐述。把便签读书法做了更加广的延伸。
例如在微信中就可以训练便签读书法。
之前我们知道便签读书法,需要准备三张便签。
第一张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第二张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张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在这里除了需要把自己的经验、行动与书中内容关联,还需要有三张纸质的便签。
那有人就说了,能不能不要便签,我又不是随时随地带着便签。能不能不要便签也能进行类型的训练。
赵周老师说了,可以,就在每天接触的微信中就可以训练。
怎么训练。
你看到一篇微信中的一篇文章(公众号、朋友圈),你觉得还不错,你超级想去分享。
在转发的时候,你稍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文章内容(当然是核心内容),附上自己的曾经有过的类似经验,最后点名自己的行动。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但是我就是没有话可说,那就转发吧。但是此时此刻你与文章的关联就不那么强了。
这样一个过程只需要5分钟,长期坚持,起码自己的重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前,当然别人刷朋友圈,你是提升能力。
关于便签读书法的微信训练,赵周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
话说一位来自500强企业大学的校长,要去招聘一些员工,通常像这样的企业大学,招聘的人数很少,对于招聘者的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这就涉及到一个快速辨别招聘者学习能力的问题了。赵周老师就与这位校长说了微信训练法。这位校长心领神会。
第二天就加了应聘者的微信,然后干什么事情呢,就是去看这些应聘者的朋友圈。校长发现,这些人的朋友圈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类人,基本不发什么内容,或者好久不发。严格说,这样的人至少从明面上看不出学习能力。我们知道,要做一名管理者、销售人员、包括老师,都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说服欲望的,都是希望别人可以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肯定会推荐一些自己觉得有道理的文章。
第二类人,经常就发一些家长里短,还有就是各种晒(写到这一条,我赶紧去看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我就是这一类的)。其实这样好像也没有问题,只是少了一种客户意识,自我表达欲望过剩。而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在表达自我的时候,是一定要考虑受众的。我想到自己班级里的一位园长家长,她发的朋友圈就是非常考虑受众的,她每天有正能量语句,那是给同行与下属看的,分享的文章也通常加上自己的看法,那怕是晒娃也是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所以的一切分享都是与自己的工作进行关联,所有内容看下来,一位正能量满满、斗志高昂的园长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类人,只是转发,不加任何评分,这样的应聘者最多。这样看来,很多东西都可以被触动到,缺少了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校长面试了将近200人,只有那么几个会在转发文章之后加入自己的重述、经验、行动。最后这几个就会录用了,还给了不错的薪酬。
现在微信这么流行,朋友圈也是一张非常重要的个人名片,自己的持续输出更是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那么这两年,我又是在哪里场景中应用了便签读书法呢。
曾经也是一直很头痛写读书笔记,因为不知道怎么写,当然写感想感悟也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还是不明显。感想总规虚无缥缈,很难落地。只有把书中内容与自己联系起来,才有可以在行动中指导自己。
所以现在我自己的读书笔记,基本的模式就是这样子的:
1、读完一本书之后,确定一个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求多,一本书也就二三十块,有一个地方能够用起来已经很不多了,想想,去各种培训,钱肯定不止一本书的钱,最后的培训效果也可能“听听激动、明天照旧”。当然这个地方应该与我的现在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会看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是不断与自己的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相关联的。
确定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核心内容重述出来。
2、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有没有激发我曾经已有经验,我有没有类似成功的经验,我为什么会成功,我的做法与书中的做法有没有一样的逻辑。我有没有失败的经验,我为什么失败,书中的阐释能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我曾经的失败。
3、光激动没有用,最后还要想,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可以怎么应用,要具体应用,先定下一个场景中应用,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一步一步来。
关于这一个方面,曾经已经写过一篇文章了。
从一年下册开始,我就断断续续在自己班级大群做分享,一周一次,受众是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一开始主要是班情汇报,演变到现在就是一些读书分享,主题主要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读书分享是每周基本一本书,其实我也是在不断倒逼自己多读书,我们的班级分享一般安排在周四,我周一就要确定看哪一本书,然后必须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把核心内容读完,周三完成读书思维导图,周四直播。我知道周四要分享,我没有办法,我必须很认真看,长期来看,我就完成了一年一半的读书量(100本)。
现在的班级读书分享,其实就是一次拆书过程。当然我拆的书基本是致用类的。
关于致用类书籍的拆书,赵周老师给出了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确定知识拆页。主要是一些具体的行动建议。
第二,备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对于书中的案例进行翻译,也就是将作者的案例,变成我自己的案例,
第三,讲解。特别关注亮点,一是要讲清为什么,二是讲清楚之后会如何。只有把前因后果讲清楚明白了,自己阐释出来的案例也好、经验也好,才有更强的说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