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再次回到安丰老家之前,心底是平流如水的回忆感。小时候的画面,在脑海里面不间断的播放着。一时慢放,一时快进。但总是跳出一个刺耳磨皮的片段。这个小地方。繁华了多少年,萧条了多少年,陈旧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多大的改变,还是恍入过去的老样子。只是门环上已经锈迹斑斑,人的脸上也长满了皱纹。让他最除不去的印象,有好几个难忘的细节。
这座陈家大院里面,从小时候的几十号人,到现在的空无一人。见证了一大家族从繁华走入衰败的全过程。这其中不乏颠荡起伏,但着实在走下坡路。而且家族的那些旧业,并没有人还继承。他们都改行做起来其他生意。不会再对这种绸丝产生情有独钟的兴趣,也不会再将它们的故事与传衍发扬光大。
可能坚持这一行的人,多数是为了情怀和一些逼不得已的生活,而这里已经是判若两样。再不是那个养家糊口,众人皆知的大家族。
我小时候,丝绸可以说是上等布料。穿着的人很多,色泽也非常的大方。那时的年轻人若是穿上了这种体态的衣服,都是一种潮流的符号。爷爷一辈子都在和衣服裁缝打交道,就连最后去世的时候,穿的都是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那一款。珍藏了那么多年,最后和他焚烧入土。
也是爷爷那辈,把市场从江北打到了江南。把生意从贵福做到了寻常百姓家。
小时候的丝绸厂特别的热火,我最喜欢在里面打闹。几个孩子追逐着玩耍,玩累了趴在布料上能睡下午整半天。若是过年了,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服,那是和别人炫耀不舍得资本。所以这座城也因丝绸而出名,闻名于世。而莫名其妙的持续火热一阵子后,生意蹊跷的惨淡了起来。
父亲和叔叔们,经过好几次的改良。工艺和成本都有所下降,但越来越多的人搞起了纺织。贴身的布料舒适的衣服让人更有层次感。
还有几段回忆搅的我眼前一片乌黑,那些日子我躲在哪里都害怕。爷爷病逝后,父亲的工厂生意大不如从前,再加上安丰的纺织行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而父亲的工厂也一落千丈。再也不像从前。父亲也因为资金链断裂,来讨债的人蜂拥而上。一时间家里掏空了低。只剩下破旧不堪的一堆机器。再也产生不了收益,再坚持下去只会更加的糟糕。回避很久之后的父亲,再没有了主意。找了份安稳的工作开始徒劳无益的打工。到我们这里,已经跟服装没有了任何关系。而这一代、又一代与衣服结缘的历史也翻成了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