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王德峰教授,是在视频号里刷到很多他在复旦大学讲课的视频,乍一听,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特别喜欢。大家都叫他“哲学小王子”,手上总夹着一根烟。《寻觅意义》这本书,将王教授的人文讲演收录了十多篇,包括哲学、艺术、教育等等,比看短视频更集中更震撼更引发思考耐人寻味。
在市场化现代化的今天,到处都充斥着资本。资本的生存方式是增殖。资本增殖将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裹挟其中,为谋生牺牲时间和精力。可一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手中财富的增加,并无法同步增加精神的厚度和生命的质感。为了在浮躁的世事中安顿我们的内心,我们开始找寻生活的意义。哲学,成为我们必须的修养。
说到这里,我特别感激在职研究生时选择了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社会发展专业。当时,有很多关于政府管理、应急处突等实用性的专业选择,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马哲专业。才翻看《寻觅意义》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就觉得若合一契。想起马哲老师说的话“选哲学专业的学生,是比较有智慧的”。我会意一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课,便是细讲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跟王德峰教授讲的一样,哲学,从词源学角度,可以拆解为“爱+智慧”,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记忆深刻的是,当老师讲到“熟知非真知”、“对自明性的反思”时,我醍醐灌顶,原来,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也许,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
王教授详细解剖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的问题,即人如何获得可靠的确凿无疑的知识,关注更多的是自然界的知识,侧重于理论逻辑,注重逻辑的真实性。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主题是人生问题的解决,关注更多的是生命情感,侧重于体验的真实性。黑格尔曾言中国文化中没有成形的哲学,孔子的思想着重于人伦关系,学问不够抽象。以《论语》为例,没有抽象思维,而只是经验的零散化常识。
了解中国哲学,就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先出世后入世,也就是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中国哲学的主干是儒道释。儒家主张无所为而为。即不为任何功利的目的做事,事情本身就是意义,自己就是自己的意义。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做减法,尽可能减少来自人自己的因素,人类生活的幸福来自于天,苦恼来自于人自己。佛家主张无心而为。做事就认真做事吧,做事就是消业,心别到结果上去,做事情不求结果,最好没结果,否则旧业未消新业又造。
我们无需寻觅意义,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意义中。既然资本的逻辑导致资本主义的异化和人的物化,那么,不妨给资本划定界限,给欲望划定界限。把资本的逻辑限定在市场领域中,让它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不让资本侵入我们的生活、道德、教育、医疗等领域。为我们的愿望设个上限,给我们的欲求配上鞍鞯,把我们的愤怒驯服招安,时刻牢记,可取之物如沧海,每人仅能得一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