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刘澜老师讲了这样一句话:老师只有一个任务,让学生成长。我听到的时候挺震惊的,这么难的事也敢往自己身上揽。
孔夫子说:不悱不发,不愤不启,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人家不听,不学,不问,老师可以不传,不授,不解,学生的成长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而把成长当成任务,难免会对成长这件事进行一个量化考核,于是,这就又陷入到了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面去了。窃以为,老师设置的习题集,虽然非常有价值,但是依然有着深厚的应试教育的影子。
当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应试教育的的确确有他可取的方面,习题集把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化,可视化,答题把学习的成果可视化,学得“好”与“坏”一目了然。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有很多的古老俗语,例如亦师亦友,例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刘澜老师说,老师和学生,是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系,很显然,在这里老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追随者,但是我们在电视里面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是领导者,老师是追随者,老师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参考意见,而真正最后做决定的,往往都是学生。我们通常认为,学生会去追随一个好老师,但是有时候,顶尖优秀的好老师却甘愿去追随一个有领导力的好学生。
如果老师把让学生成长当成任务,那么大部分情况下,这个老师应该是一个领导者,而学生是追随者,老师给学生设计了成长路径,学生跟随老师的脚步亦步亦趋,这样的学生,很难超越老师。久而久之,老师成了学生的拐杖,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日趋严重,甚至会导致不会自己走路的严重后果。
如果学生是领导者,那么让学生成长就不是老师的任务了,而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自己能够设计成长的路径和轨迹,而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栏杆,是路灯,是灯塔。他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方向,一定的依靠,但是崎岖的山路,还得学生自己去走,无边的黑暗,需要学生自己去驱散。
老师没必要在意学生的感受,这一点我非常认可,老师可以让学生觉得不舒服,这一点我太认同了,老师并不是一个完全正面或者中立的角色,有时候我们的敌人和对手更适合当我们的老师:对手让我们不舒服了,迫使我们要跳出舒适区去向对手学习,对手让我们舒服了,我们要立马提高警惕,因为兵不厌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