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新竹道禾实验教育学校,有一棵树,枝干横着长,有的枝干几乎与地面平行。这是十几年来孩子们爬树的结果。李镇西老师参观该校时,校长陈端仁说,“树”也是上课的地方,也是“教室”。李老师很感慨,称赞这所学校“融入自然,连通生活,回归传统,尊重天性”。
这让我想起2012年厦门大学宣布将开设爬树课而引发的关注。2016 年,苏州第一初级中学、平江实验学校两所学校宣布将开设爬树选修课程,但随后苏州平江实验学校又宣布由于该校校园内的古树名木较多,担心爬树课会破坏古树名木,宣布取消了该课程。
爬树课是一种较为前卫的体育课程。它于19世纪后期就在英国和北美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系统化教学。如今,美国大约超过一千个学校均开设了爬树课程。学校通过开设爬树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参与极限运动的欲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体育新鲜感,让他们在专业化的爬树练习中积极提升自身的运动素质。
在我国,爬树课的发展受到理念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在校园内让孩子接受这方面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家长如果有这方面的意识,完全可以弥补不足。
小时候,乡村树木众多。爬树成为我嬉戏玩耍的日常活动。爬到腰粗般的桉树上折下树枝,放河里吸附河螺;爬到橘子树、枇杷树上摘果实;爬上河边大樟树的横枝上往下跳水。记忆最深刻的是,炎热的夏天,大人都午睡了,我很无聊,走到瓯江堤坝边,爬上苦楝树,坐在浓密的大枝杈里,玩玩星天牛,看看轮船来来往往。也许爬树的经历赋予了童年关于大自然的一切启蒙。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她爬树。当然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技能,只是为了接近自然和好玩。我记得带着她爬过楠溪江边巨大的小叶榕,爬过岭底摇摇晃晃的柿子树,爬过盖竹山上茂密的杨梅树。有一次还特意买了一根粗尼龙绳,套在双脚上,借此爬上小区里笔直的樟树。这些爬树活动,大大丰富了她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乐趣。通过爬树,她胆子大了许多,也敢于冒险。
爬树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或许还不止于此。影片《怦然心动》中的Juli喜欢爬梧桐树。在树上她可以看到全世界,可以远离地面的尘嚣,静静欣赏落日泛起紫红的余晖和橘红色的晚霞。梧桐树高处是她的静谧之地和精神家园。因为施工,树被要被砍掉,她誓死捍卫,但没人能理解,得来的是一片嘲笑。最让我感动的是Juli的父亲并没有因此去责怪或是打击她,而是画了一幅梧桐送给她,希望她能记住在树梢上美妙的时光。影片中,这棵大梧桐树、她爸爸画的梧桐树和布莱斯送的小梧桐树,好像一个个“教室”促进了她的成长。
甚至,一些科考项目也需要爬树,诸如研究林冠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共存等。当然他们更专业,单单工具就有梯子、爬刺、热气球、空中走廊、铁塔、林冠塔吊等。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有过爬树的经历,或许会激发出对某些科研项目的兴趣,甚至对培养毅力等品质也会大有裨益。一棵棵树,枝繁叶茂,或许能帮助孩子长出梦想的果实。
春光明媚,来,带孩子爬树去。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自己培养自己[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鲁宁.我国学校爬树课开展现状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118-120.
[3]蛄蝼.科学家是怎么爬树的?七招带你解锁爬树新姿势![EB/OL].(2017-11-08)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2466/
树,你陪孩子爬过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