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过的平平淡淡,就在周末和朋友们约了一波。
几个朋友都是学生时代的学霸,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今年硕士毕业,却都为工作发起了愁。
原来是本地招工条件升高,三年前高价值的专业硕士学历到了今年迅速贬值,又因为本地的一系列政策,许多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也跑过来竞争,从而导致当年的香饽饽成了现在的白米饭。
“只能再去求求导师能不能帮帮忙了。”他们说。可这也有个非常尴尬的地方,因为她们是专业型硕士,也就是说在三年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她们虽然也要做科研、搞学术,但是更重要的是发展业务水平,提高临床技能。
从而在毕业的时候拿到规培证、执业证、学历证、学位证,三年前是这项制度出来的第一年,当年,由于这个制度能省下不少时间,所以辅一落地,“四证合一”的专业型硕士便受到了追捧。
而我的这几个朋友,就成了这项制度的第一批毕业生。
“他们都说我们好,四证合一,省时省力,还有导师帮忙。可是导师一个人带好几个研究生,门诊轮着去,一年见不到几次面。”
“而且导师的要求是让你做科研,可我们轮临床又没时间做科研。做科研的时候又要被临床的难看掉,两边都不讨好。文章也不好发。还不如考个学硕呢。”
在这几个朋友中,的确,也只有读了学硕的友人,发了高级别国际期刊的论文,同时也因为常和导师打交道,被导师记住了,并且在导师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了工作。
一项新制度诞生之前,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调研、实验,当它落地之时,也必将会出现牺牲者,当然,有牺牲者,必有受益者。
专硕也不例外,也有几个朋友,专硕毕业后被直接留院,最勤奋的那个,就是在三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单位里,什么活都抢着干,不仅完成了论文要求,也成功让院领导记住了他。
毕竟这样子的拼命三郎,不留他留谁。
想当初,我也曾被“四证合一”吸引,为了考上专硕拼过命。但世事无常,我算到了地利人和,却算不到天时,最终被老天爷将了一军。
从而不得不放慢步调,重新思考人生,又阴差阳错进了这家牛肉面很好吃的单位,从事着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岗位,可谓是步步惊心。
如果,三年前,没有发生那件事,我是否也会和我的朋友们一样,为找不着工作而忧愁;还是说和拼命三郎一样,顺利留院;抑或不在这个城市了呢?
如果,真有平行世界的话,那边的我,又会过着什么样的什么生活呢?
附:例行总结
1.进行了初检,遗漏了癌症诊断,幸亏是学习阶段,有老师指导。吓出了一身冷汗。
2.进行了执业医师注册体检,发现自己长高了,感到很不可思议。然而BMI还是到了肥胖。
3.过了生日,想到自己也是个奔三的人了,是要慢慢成熟起来了。打小就认识的老同学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去年的生日他还在担心注孤生,今年生日晒出了和女友的合影,感觉时间过得好快。也许,黄发到垂髫,也不过是一瞬间。
4.对财务正式进行了检查,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从16年到18年,每个月的收支都是负数,怪不得我越过越慌张。
5.还是被手机给束缚了,有3天时间是过了12点才睡,早上自然迟到。
6.来例假了,停止了运动,在饮食上进了高热量的汲取,为了能平安度过每个月的那几天,周期终于正常了。
7.简七、万门的网课一直在听,单词也在背,《牛奶咖啡经济学》还没有看完。
8.领到了薄荷阅读的书,发现纸张、印刷质量没有以前好了。
9.这星期一定要早点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