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在一个有质量的群里交流起儿童的数学学习,话题源自一年级的一道数学减法题。糟糕的示意图无法让孩子理解题意,但是孩子对数学关系4+5=9的理解是没问题的。
此中我提到了中国数学课本和加州数学课本的对比,有人对我的话作出反驳,并对中国的教科书作出这样的评价——
“中国的教科书也很清晰……我认真研究过中国的教科书,应该说比以前大有进步,也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比如大量穿插科学史知识,课后有想一想做一做的启发性问题,其实挺好的,但是老师不重视教科书”。


一般人,甚至家长也未必会关注教科书上的问题。作为科学老师以及教育比较研究的问题研究者,我不得不用以下证据,为这个经过“认真研究过”的对教科书的评价和辩护作出反驳:

一、看看上图中“图2.10【CH4的立体模型】”——
1、CH4是化学式,其右边的叫结构式,它们都属于分子式(Molecular formula)。但分子式并不是包含在所谓“CH4立体模型”中。作为一个图表,标题就是目的,很重要,但这个分类显然是混乱的。
2、图中的两个所谓“立体模型”分别叫空间填充模型(Space-filling model)(前)和球棒模型(Ball-and-stick models),它们有自己的专业术语,统称分子模型(Molecular model),而不是普通的“立体模型”。

二、再看中间的三张照片,这分明是宏观上的物质的照片,微观上由对应的分子组成,什么叫“分子的实物”?如何定义“分子的实物”。并且中间的溶液是混合物,由两种物质组成,这其中就有两种分子。

三、视觉继续往下移:形形色色的分子?上面不是好歹还是叫立体模型好吗?怎么现在又是分子了?“你的照片”和“你”是一回事吗?

四、对事物的描述和感觉混淆在一起的语文式的描写,严格意义上就不该出现在科学课本里。但这样的句子并不少。

五、“分子的立体构型与其稳定性有关”
——这句话表达得不知所云,悟性再高也没用。分子可理解为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所以,既然是分子,就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的,并可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的某种结构。分子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不要混淆好不好!

这样的不严谨描述并不少,我没时间,也懒得驳斥了。后面附图可以自己看。
对中国学生赖以获取知识的统一的课本(教科书),我也希望这是“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的课本,但我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这个结论。只能心疼中国的孩子,在缺乏实验探索的条件下,要花12年时间在这些词语背后找出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并理解它们,还要立即会用来解题。我认为这确实是超越正常人类的,很了不起的独特能力。
正如公众教育张勇博士反复强调的——教育须专业,教育不容错。
教育没有回头路,人不能造人,但教育的确能够塑造一个人的观念和思维,这难道不值得谨慎对待和敬畏吗?
成年人对教育自以为是的认知误区有多少?这些不值得反思吗?
每天做那么多书写题就是真的有用吗?低学段的孩子多用口答不行吗?
如果国内的教科书是“好”的,“清晰”的,那么满天飞的教辅就该绝迹。但事实是,如今孩子的作业做得多得连老师都来不及批改,还需要家长帮忙,把每个人搞得如此焦虑、疲累和低效究竟为何呢?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孩子们终要长大,他们总有一天会明白你给了他们什么,他们能分辨清楚:是得到了真知还是被愚弄了;他们的父母是做了好的选择,还是被骗了;他们的时间花得是否值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在未来揭晓。
因为在乎未来,才能够活在当下。
以下附图取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和物理课本。



再看看物理的比较(矢量和标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