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禾光读书会第26期的分享,柴政女士分享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作品《第二性》。读书会群里说: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本书包含的内容既全面又有深度,尤其涉及哲学部分,有很大的解释讨论空间,为了避免过于“形而上”,我们本次做一个更贴近生活的讨论: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塑造。
分享的柴政女士提前给了两个任务,去了解:
1.萨特的存在主义,“他者”和“他人即地狱”的大概解释
2.作者较为出名的观点“女性是被创造出来的”。
一看这些介绍,我就感到此书的深奥,对于哲学观念,我觉得自己面前彷佛隔了一堵墙。现场的分享气氛很少热烈,柴政女士通过问题来引领我们进行思考和碰撞。
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第二性?这个也是我读前问她的问题。这本书既然为《第二性》,又说的是女性,那么第一性是谁?男性吗?
第二个问题:社会上的人是如何评价男性和女性的?
第三个问题:你如何看待陶勇晒女儿十二岁生日的小文章的结尾和张桂梅华坪女高的校训?
因为问题涉及到男性和女性的话题,现场讨论甚为热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大家似乎都在认真地发言,但发言似乎并未按照分享人的意思往下推进,直到刘芳女士高屋建瓴的总结,终于把热烈的讨论从偏离的跑道上拉了回来。刘芳女士说,我们看这本书不能忽略她的背景,这本书发行的时候,中国刚刚解放,我们要讨论的不是男女是否平等,而是要去思考女性是否能够觉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经济独立。
关于公平的讨论,我最喜欢的是王明珠先生的总结,他说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这是社会的特点。不要去期待公平。现在企业或事业单位用人,也在改变,不是培养和教育,而是选择。因为时间成本不允许他们去照顾一个人,等待他去成长,去成熟。所以,他们只选择对于企业和单位利益最大的人。优秀者留下,不能胜任者走人。如果我们因为自己是女性就人为地为自己设限,只会让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这也是柴政女士分享的目的,她就是要通过这本书的分享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很多事情是你能做的,而不能因为自己是女人而把自己框死。要有自洽意识。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为自己做省培导师的事情忙活,因为自己不懂,就不断地向周围做过的老师请教,结果发现他们都说不清,或者他们自己已经忘了当初如何做导师布置任务的事情,还有主办方的技术老师,我一遍又一遍地咨询,为了一个任务的设置我几乎花掉了四个小时的时间,但是等我搞清楚这些问题以后,我发现设置这个任务基本上4分钟就可以搞定。这没有什么平等与不平等,不会因为你是女导师情况就对你网开一面,大家都一样。没有人会主动来教你怎么做,通知、文件和操作手册放在群里,一切都靠你自己去学习去摸索。我觉得与其去抱怨世界的不公平,男女的不平等,不如花点时间来培训自己,成长自己。
这次学习的经历更是验证了我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多么的正确。我是所有导师中第一个布置任务的,也是问题最多的,但最后这些问题都在我的摸索、学习和技术马老师的支持下得到解决,我随后还成功地帮助了两个名师。随后我发现群里对布置任务有疑问的多了起来,我成了走在前面的那个人。
今天下午,我又花了近三个小时完成了工作室研究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因为担心自己理解有误,我特地在网上查了规划与方案的区别。在咨询无果,没有任何范本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终于自己搞定了研修规划和方案。其实,我当时也想让这一项空着,可是当我的学员问起来时,我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不去逼自己一下,永远也不会有物化的成果产出。我必须像老鹰一样拔掉自己引以为豪的外衣,让它重新长出新的爪子和羽毛。成长很痛,我必须经历这种痛,才能有新生。
不抱怨环境,不怨天尤人,花点时间培训自己,成长自己才是王道。这世上哪有什么公平,只有选择和优胜劣汰。不管女人是第几性,只有成为不可替代的女人才会有绝对的地位和权力,拥有话语权和社会地位。在你无力改变什么之前,还是努力去成长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