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书笔记
这本书被奉为20世纪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美国所有高校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
核心观点:由于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存在,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中,舆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拟态环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依靠大众媒体描绘的「拟态环境」来观察社会。
刻板印象: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观点往往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刻板印象」的结果。
精英治国:民主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不能依靠舆论,而要依靠社会精英。
2.听书感想
对于公共事件,舆论很容易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舆论反转。
所以对于热点事件,还是冷静审慎地看待,避免自己的观念在无形中被误导。
当然了,首先要做的就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相信真相虽迟但到,如果现在还没有水落石出,那么真相还在路上。
喧嚣的信息很容易就偏离了事实本来面目,为什么舆论容易失真呢?
在这本书看来,这是因为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存在。
其实,所谓拟态环境,就是说人们由于渠道、信息的限制,没办法全面深入看问题,只好借助第三方舆论视角来了解情况。
而舆论展现出来的事情或问题,已经不是本来的事件或问题了,反而成为舆论场中一个独立的存在,通过媒体漫天传播。
所以,公众看到的,只是一个影子,而不是事件或问题的本来面目。
另外,刻板印象的存在,又让人倾向于在思考上抄近路,反倒容易误入歧途。
刻板印象其实是标签化认知,为了减少认知负担,我们通过标签来认识人或者事,虽然高效,却很容易误判。
比如,地域黑,河南人就是…东北人就是…
比如,职业黑,做导游的就是…干中介的就是…
部分并不代表全部,拿一个标签往一个群体身上贴,实在是不妥。
总体来说,这本书提到的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两个概念,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舆论偏见的问题。
对于我个人有两点突出启发:
一方面,在如今人人都是媒体,信息以秒传播的时代,对待舆论,还是要慎重再慎重,冷静再冷静,客观而全面地看问题。
另一方面,在对他人的认知上,也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容易下意识贴标签,从片面突出的特点去看待立体丰富的人,忽视了人们身上多彩多姿的特征。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是现实的存在,是活生生的人,有共性,更有个性。
对了,对于书中提到的精英治国观点,个人持保留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