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旭麟
相比较某些枯燥乏味的讲座,《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令人耳目一新,既有趣又深刻,读之入脑入心,神清气爽。这种天壤之别的警示教育,得益于著者在纪检监察系统多年的专业素养,以及另辟蹊径地思考,加上他对史料拿捏得准确、以笔为刀的精彩叙述,完全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感悟、不一样的“烟火”。
横跨两年发表于主流媒体的24篇文章,是作者习骅顺应国内形势、勇立时代潮头、高扬反腐旗帜而伏案笔耕结出的硕果,随即在读者咂巴着嘴、一片叫好声中结集出版发行。这本十多万字的书籍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及题材新颖而畅销一时、广受青睐,作为演讲的蓝本常常产生爆棚效应,但它再有魅力,也不过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精神佳肴,体现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不能据此来代替法纪的威慑和制度的约束。
书中求变求新的叙述手法和视角,于平常中见睿智,于平淡中见奇崛,魔术般变幻的文字,让人不由自主地从浮躁回归宁静,读到精彩处,如同三伏天吃冰镇西瓜一样,每个毛孔都透着清凉和爽快。《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用了几个生动事例阐明了雍正独树一帜的用人观,要求各级官员既要肩负“正直清廉”,又需挑起“作为担当”,二者不可或缺。《将军的烟瘾》描述了烟瘾极大的陕西雷提督受邀赴京,与慈禧同场看戏三天,他不惜花费巨额银两买通太监,每隔一个小时,让其以送茶的名义悄悄捎上烟泡,掩饰了自己烟瘾发作的丑态,凸显了清末官员作风问题和官场风气问题的积重难返……在其它篇章中,诸如《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张之洞借钱》《布贩子买官》等,仅仅是浏览一下题目,就有了急切翻阅正文的欲望。
掩卷沉思,求索的目光穿越千年烟云,剖析着时光沧桑背后的真相,仿佛触摸到故纸堆中隐含的历史脉搏。自从潘多拉打开魔匣后,人类就充满了苦难和邪恶。从现实层面来解读希腊神话的构筑和演绎,也许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迷惘。准确地说,自有社会开始,腐败也就应“运”而生了。纵览历代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家天下”的基业,不遗余力地清明政治、肃贪倡廉,却也造就了“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昙花一现。但即使其中开明之士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朴素真理,还是难免落得个“忽喇喇大厦将倾”的结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的心忧又有几多权贵共鸣,“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的荒淫和黑暗使君临天下的帝制腐朽不堪、摇摇欲坠。到了近代,中国更是处于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官僚腐败犹如野坟地上的杂草疯长蔓生,民众尚且无以度日,何来奢谈法治?对糜烂时局的束手无策,注定国民党只能逃离大陆、偏居台岛一隅。获得新生的革命政权对腐化决不宽容袒护,对“糖衣炮弹”的攻击,对“香风毒雾”的侵蚀,共产党人是早有警示的。记得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征询毛泽东——中共如何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怪圈?一代伟人颇为自信地回答:“人民监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如雷霆万钧之势,不断向宽广领域、向纵深地带推进,“战斗正未有穷期”,《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的面世,顺乎潮流、合乎需要,可谓黄钟大吕,正大之音不同凡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