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泥 湾 游 记
文/张先德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80多年前,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南泥湾》,在人们的心中早已烙下了难以磨灭的红色印记,也让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的美名家喻户晓。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们曾被歌中描绘的“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景象深深打动。可以说,我们这些六零后是听着这首歌曲长大的。歌曲旋律欢快,通俗的歌词给予我们不怕困难、积极奋进、努力求索、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
期盼走进南泥湾,亲眼目睹南泥湾的精神风貌,亲身感受南泥湾的革命精神,是我数年来的一个夙愿。
6月6日,我们参加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培训学习的全体学员,终于来到了距离延安45公里的南泥湾,开始了我们令人心驰神往的红色之旅。
上午9点30分,我们抵达南泥湾。首先参观的是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纪念馆为两层框架结构,一层包括序厅和一至四单元,二层包括五至六单元和尾厅。总建筑面积为11345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100平方米,202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图片、实物等26万件资料,集中展示军民大生产时期的富饶风貌,还原大生产运动及359旅边开垦边练兵的场景,全面客观展示陕甘宁边区“以农为主,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运动。展览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主线,通过全面展示陕甘宁边区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农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巨大贡献,突出展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之后,在纪念馆外的树荫下,陕西延安干部学院王珺霞老师给学员们作了题为《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与南泥湾精神》的现场教学。
南泥湾,原名烂泥湾。这里曾经是杂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而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的传奇故事。当时,国民党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140万群众和数万边区干部、战士、学生的吃穿用都是一件大难事。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最后才作出开垦决定。为什么选定南泥湾屯垦?王珺霞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细节:事前,朱总司令派人进行了土壤取样,秘密送到西安进行了检测,发现这里土壤肥沃,适宜开垦。
1941年3月,八路军一二О师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八路军战士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创造了大量的物资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边区政府公粮1万石。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在三年的时间里,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自由活动之际,我们发现眼前的南泥湾景区交通发达,良田平整,所种植的玉米,已经有约15公分高了。但是,却看不到歌词中所唱的“遍地是牛羊”!王珺霞老师说,延安市退耕还林已经持续了20年,现在的牛羊都已经圈养了。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准备返程了。刚刚上车只有5分钟,我们在公路一侧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党徽广场。该广场位于南泥湾镇桃宝峪村,面积17789㎡,其中雕塑和夯土墙占地441.3㎡,硬质铺装占地约5052㎡,绿化12295.7㎡。党徽雕塑正立面为紫铜板,侧立面为不锈钢板,高13.8m,其中13代表党中央在延安经历的13个春秋,8代表8年抗战;宽19m长21m代表中国共产党建党于1921年。主体造型以党徽为核心意象,通过圆雕的表现形式,对南泥湾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高度整合,突出南泥湾景区的红色文化主题。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大一个党徽。带队的巩航老师招呼大家下车拍照留念。
重新上车返回延安途中,遍览整个景区,我们看到南泥湾的良田,是开辟在群山之间的较为平坦的空阔地带。沿途但见山体翠绿,良田整齐,农作物嫩绿茂盛。越靠近山冲,水源越充足,甚至看见很多水塘。每隔几块良田,就有一口小水塘,水质清澈,可以灌溉农田。
南泥湾现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是红色旅游基地,是培养干部的基地,是教育后代的基地。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南泥湾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动力。我们要高举南泥湾精神的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