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652643/c51211a27bf24563.jpg)
董事长作为公司的股权代表之一,在公司的治理和经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但是,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为保障企业正常有序的经营,也需要明确董事长的权力边界、规范董事长的管理和决策行为,否则极易将企业陷入专制和独裁,不仅不能很好发挥公司治理体系的价值和作用,而且也容易为企业的发展埋下重大的隐患。
睿信致成认为,要规范董事长的权力首先要明确董事长的权力来源。总体而言,董事长的权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授权型”的董事长,二是“实权型”的董事长。
“授权型”董事长
这类董事长主要是大股东授权指派的董事长,比如国资背景企业的董事长,民营企业受大股东委托、但个人持股有限的董事长。此类董事长的权力来源,更多是大股东层面的授予,在实施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时,也更多地执行和贯彻授予其权力的利益主体的意见和要求。
“实权型”董事长
这类董事长主要是企业的创始人、大股东,由于股权比例的因素、与企业先天联系等因素担任董事长职位。由于企业发展的历史和个人的魅力,此类董事长更容易获得较大的管理权限和决策权力,毕竟无论从企业的归属和个人的能力方面,都决定了此类董事长的管理地位和对企业的影响力。
实际上,对于上述两类董事长而言,第一类董事长因为权力更多来源于授权,因而也多会受到相应的约束和监督。真正容易发生权力边界不清,权力范围过大的,恰恰是第二种“实权类”的董事长。董事长权力过大,最重要的是伤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危险。
在明确了董事长权力来源的基础上,针对董事长的权责情况,再来探讨如何约束董事长的权力、控制董事长权力的膨胀和边界扩张。一般而言,对于董事长权力的约束和监管,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机制:
1、公司章程的约束:公司章程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依托。对于董事长权力的制约,可以通过公司章程的制定,以成文的约法明确董事长的权力边界。从而,以此为核心参照,有效地规范和制约董事长的行为。
2、定期的汇报机制:对董事长的工作制定定期的汇报机制,要求其定期将相关的工作向股东会或上级机构进行汇报,股东或上级机构亦可根据汇报的内容,对董事长的相关工作给予评价。一方面,体现股东或上级的管理地位和管理存在,另一方面,也有效监督和制约,甚至是惩处董事长的行为。
3、定期监控机制:股东和上级机构,通过定期的巡视或“管理审计”,监控董事长的工作行为,从而防止董事长权力的无边际扩张和权力滥用,有效约束董事长的权力。
4、董事会层面的民主制约:董事会是公司进行决策的核心平台,作为董事会的核心成员,董事长的很多工作需要依托董事会开展。因而,加强董事会层面的议事规则、决策机制建设,发挥董事会层面的民主制约机制,也是约束董事长权力的重要选择。
5、股东上级发挥相应的管理作用:从法理角度而言,股东上级对董事长的行为具有相应的管理权限。因而,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股东上级也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管理和影响董事长的决策。同时充分利用股东会的平台,尊重和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从股权角度来说,绝对大股东的董事长,其拥有的权力,其对企业的控制力、对董事会的影响力,从法律角度都是合法合规的,需要关注的是程序正确的问题,是尊重其他股东利益、尊重小股东表达机会的问题。同时,那些因为历史原因、个人魅力而获得强势地位的董事长,在其决策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合适的机制和体制,为其提供辅助参谋,降低决策风险、避免因独断而影响企业的经营。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也要注意决策效率和民主机制的相互协调和统一,商场瞬息万变,授予一定人员一线的决策权,有助于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变化,把握商机。不能一味的寻求民主和平衡,从而导致决策效率的低下。因而,对于董事长的权力约束,也是要加强权责利的对等,既保障授予一定的权限,又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综上所述,董事长的权力来源于股东、来源于法律,因而,对董事长权力的约束也同样离不开股东和法律。一套有效、高效的授权和监管机制的建设,是约束董事长权力的基石,同时也是维护企业长久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
作者:睿信咨询 王丹青
本文为睿信咨询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睿信咨询(ID:acg-mc)官方微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