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猪
文/老荷踏波
回眸过去,才发现童年时代有那么多难以忘怀的东西。不能说仿佛慢镜头似的那时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是,它们绝对是美的。
我没有喜欢过猪。我习惯了猪在屠刀下撕心裂肺地嚎叫。最初,我曾有过同情。但是,猪肉的香、猪肉在进入我嘴里的快感,击溃了我的怜悯。饥饿和贫穷摧毁了尊严的时代,人首先表现的是动物性,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一个时代的记忆,大差不差;这个时代所有人共有的特点和自觉,成为集体无意识。我和我这个时代的人们,对猪的同情心的泯灭,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之一。
那个时代里,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大多只有重大节日或极其重要的客人来访时,才能见到。即使是节日,所谓吃肉,每次也不过只有两三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日常生活里,全家人只能吃青菜,如果哪顿饭里多加了几滴猪油,小孩子会很自豪地端了饭碗,特地到家门口池塘边,邀约其他家的小同伴,择一根最具代表性的青菜,扔进水里,看谁家饭菜在水里泛起的油花最大、最持久。
而我,能最终上完中学、上大学,实际上,全仰仗家里父母、妹妹们倾心养的猪们--一年杀掉或者卖掉一头,基本上解决了我的一个学期、家里一个半年的最基本保障问题。我也会对猪好,会尽量让猪多吃,但那是急功近利:猪啊,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就可以杀你,杀了你我就可以交学费、买新衣服……
这样的情况,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真正改变。198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们,想不到那个时代的苦。和所有新生代的孩子一样,他们也不喜欢老一代的人们忆苦思甜。每一代人都会在集体潜意识里把上一代人的苦难当作理所当然,每一代人都更关心自己,关心自己这个时代的“猪”.
和以60年代为代表的“老”人们相比,80后、90后对猪的感情,开始发生变化。紫陌网友在博客里对猪的怜悯与友善、在猪们中间找到的快乐,我从没体验过。我相信她的快乐是纯洁、真挚的。她们几乎不知道饥饿是什么,不知道馋是什么;她们也无需为养活一头猪漫山遍野地找寻野菜,更无需把上学的学费、买衣服的花费等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头猪上。
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孩子们的幸福。这也证明了一个美学原理:功利扼杀美!我们这几代人,走不出真正的美学大师,走不出具有贵族精神的文艺大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是被功利的一代。我们感受美的心灵曾经扭曲,而且现在也不见得都校正过来了;我们审美的眼睛,至今也不见得不偏色、屈光。倒是80后、90后的孩子们,还真有希望用他们的真诚和无畏,叩开一个新的时代。
我不希望有魔咒。但是,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无奈和遗憾。80后的“猪”又是什么?他们这代人被扼杀了的真善美的代表是什么?他们麻木了的心灵里,曾经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能自我救赎吗?能解放自己从而推动这个民族和国家进一步的“解放”吗?
我们只有期待。
(选自何正权新著《人生那条情侣路》中国文联出版社)
网友评论